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生活消费 > 房产 > 家居装修

拉萨家具市场 潜力巨大 尚待规范

2015年03月21日 10:30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记者 毛娜 刘嘉
分享到:    

拉萨一时尚家具购物广场。 记者 毛娜 黄志武 摄

    核心提示

    纵观拉萨近年来家具市场的发展,从最初只在城市几个主要商业区的分散经营,到今天在娘热北路的集中经营;从本地的小作坊产品,到内地家具产品的进入,拉萨的家具市场不断完善,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品种、样式日渐丰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拉萨家具市场无论是规模、品种,还是规范化管理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内地。但较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专业化的家具市场已经形成。在拉萨从事家具生意这么多年,最明显的体会是家具市场潜力巨大。”在拉萨经营了二十多年家具生意的老何这样告诉记者。

    专业化市场折射潜力

    虽然不是周末,记者在拉萨市规模最大的家具市场看到,趁着中午休息来看家具的市民络绎不绝。市场负责人张觉春说:“这家家具市场投资1000多万元,占地3000多平方米,拥有2000多个家具品种。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深入和青藏铁路的带动,我们十分看好西藏的市场和商机。”

    调查发现,一直以来,人们对拉萨的家具消费市场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虽然作为西藏的首府,但拉萨的消费市场跟国内那些大城市的消费水平无法相比。“其实,拉萨的本地家具产品消费者有着膨胀的消费理念。”澳斯曼卫浴拉萨专卖店的杨平说。在拉萨,一个大型的经销商品牌家具店,一个月的销售额也能够达到100多万元。

    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内更多的家具装饰行业厂家、经销商都把目光盯向了这块有待开发的庞大市场。据了解,今年九月份,已经有20多个各具特色的家具装饰商家举行了开业典礼和大量促销活动,像“老板”厨具店开业时甚至打出了“史无前例,极限低价”的标语,满10000元送5000元,以此来刺激拉萨的消费市场。“九月,拉萨家具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开业忙,忙开业。”民族路某家具广场某品牌经销商如是说。

    未来西藏家具装饰消费市场的潜力将不容小视。

    市场要求彰显个性

    人们居住条件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具的要求表现出强烈的个性。

    首先,藏式家具毋庸置疑是走俏的先锋。藏式家具传承了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底蕴和神秘的藏传佛教艺术,不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更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藏族群众生活的必备。

    根据调查,除藏式家具外,目前在拉萨走俏的家具可分为四类:

    高档保值、观赏、实用型“三位一体”的家具。这类家具成为高、中收入家庭追求的目标。消费者拿出1-10万元存款,购买那些材质上佳、工艺精良的家具,把它们的观赏性、保值性与实用性并列,是当今高、中收入家庭的目标。一套意大利进口不锈钢厨具,要价20万元人民币,仍不乏买家。此外,“红木”类家具也不断更新完善,虽价居高位,仍将成为这些家庭的首选。

    “休闲型”家具前景广阔。宽大舒适的布艺沙发、厨房、卫生间的高中档家具、设施等,将以合理的价位走进更多的家庭。此外,价格中档的彩色手工艺竹藤系列家具也将成为热门之一。

    “别致型”家具引导新潮。如今的年轻人偏爱造型别致的家具,以体现个性。如:大量使用精美工艺玻璃的家具时代感强,有着较好的前景。

    “功能型”家具放异彩。它是充分利用房内小空间的多功能实用家具。随着家庭装修业的不断规范和成熟,装修公司在装修房间时,将进一步承揽室内家具的设计和制作,如壁橱、壁柜、书柜、综合型电视柜等,在装修室内空间的同时,融入家具,在二者的浑然一体中,使室内环境更为和谐统一,布局合理。

    家具市场呼唤明码标价

    拉萨的家具市场虽然发展迅猛,但由于起步较晚,规范程度低,管理相对落后,因此,在家具经营中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屡有发生,其中不明码标价、明码虚价的做法,成为不少消费者挨“宰”的“黑洞”。

    记者了解到,其实消费者的担心并非多余,不少商家正是利用不标价或者标虚价等伎俩,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欺诈。同样一件家具,商家针对有砍价经验与无砍价经验的消费者,可以卖出两种较为悬殊的价格。很多消费者也表示,家具市场如能像超市一样实行明码实价,就可以“省时省力,不用价比三家” 。

    近几年来,拉萨市物价部门对市场价格行为的规范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已实行对商品标签的统一监督印制。但能否在价格标签上标出一个实价,却也困难重重。“拉萨目前的家具市场品牌杂,质量良莠不齐,做工精细程度不一,而相应的技术标准和专业人员正是职能部门所缺乏的。”拉萨市物价部门负责人介绍。他还说:“另外,消费者对物价部门的规范价格行为工作缺乏支持。现在大多数消费者懂得运用《消费者保护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知道《价格法》的人却极少,这样很难形成一个规范市场价格的社会大氛围。”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