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生活消费 > 汽车 > 维修保养

冬季购新车 车内污染不能小觑

2015年03月21日 10:30    来源:北京晨报    记者 记者 赵昀
分享到:    

    消费者主动检测的寥寥无几

    2003年11月底,北京媒体一则“车苯超标毒死人 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无统一标准”的新闻震惊四方,不幸病逝的朱女士从坐进新车到被医院诊断为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不过短短一个多月。

    事隔6年有余,一方面,人们的环保和“防毒”意识有了提高,但真正主动能把新车送去检测的车主却依然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值得庆幸的是环保部制定的《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已经在进行各地环保部门和相关机构征求意见阶段,不久后人们对汽车生产厂家或销售商投诉或打官司时,都将有标准可依。

    车内空气

    抽测结果令人堪忧

    从2003年起至今,由“车苯超标毒死人”事件催生了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城市陆续举办各类新车空气质量检测活动。本报也曾不止一次发起组织过“健康汽车”检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相关部门、汽车厂家以及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视。而这几年间,抽检结果的合格率却始终徘徊在10%至20%,换句话说,您在购买新车时能碰上辆空气质量完全合格的几率相当低。目前,专业检测机构对车内环境的检测,参照的是《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而有望出台的《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显示,该标准将只适用于M1类车(至少有4个车轮、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总数不超过9座的客车)。其他车辆“待检测和控制技术进一步成熟后,再考虑对这部分车型的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限制”。等到此专项标准执行后,轿车空气质量是否禁得起考验,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几大误区

    可致污染问题加重

    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成分较为复杂,一般包括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长期反复接触低浓度苯可引起慢性中毒,轻者流眼泪、打喷嚏、头晕咳嗽咽干恶心,重者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而甲苯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比苯更强,长期接触有引起膀胱癌的可能。

    一部分消费者认为高档轿车的用材比较好,车内污染可以忽略不计,其实不然,车价不是考量车内是否会有污染及污染是否严重的标准。其次,在新车做装饰时有人总觉得装得越全越好,其实这样反而会增加车内二次污染,尤其是对地胶这个装饰中最大的污染源,选择必须慎重。再次,有些车主很在意车内的“芳香指数”,企图用香水抵消新车异味,而香水多为化学合成品,在车窗经常关闭的冬季,挥发物在车内就形成循环污染。此外,有些车主过分地爱护新车设备,像车门内饰板、组合仪表、空调面板上的塑料膜以及座椅上的塑料保护等,都不愿去除,使原本可以挥发掉的污染更久地留在了车内。最后提醒在冬季购车的朋友,即使气温低也请尽量开窗通风,还可放置几包活性炭,用以吸附车内有害气体。

    私家车主

    自检寥寥意识缺乏

    如今,“车居生活”这个新名词已经逐渐被叫开,“开环保车”、“用环保内饰”都逐渐深入人心,而做“环保检测”却是车主们不太提及的话题。记者从北京几家具备资质、设有车内环境检测项目的专业检测机构了解到,目前,他们几乎没有接待过私家车主前去联系这项业务,“还是太缺乏意识!可能我们对这方面的宣传、引导做得也不够吧。”一位检测机构的负责人这样说。据了解,一般单项(比如甲醛)检测价格在200元左右,其他项目还有氡、苯、氨、TVOC等。请购买新车的朋友不要吝啬检测费用,早发现早安心,别让自己和家人的身体代替科学仪器“验毒”,杜绝悲剧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