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藏医世家的占堆入行很早,年仅8岁就随叔叔学习文化和藏医,12岁即能熟练背诵《四部医典》中的三部,正式进入“门孜康”牗自治区藏医院前身牘,开始系统地学习藏医。毕业后,占堆就一直在自治区藏医院工作。
占堆常说,在从医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不仅有众多藏医前辈,还有许多汉族同志。上世纪60年代初,参加工作不久的占堆被医院派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进修了近一年时间。当时他仅初通汉语而不会写汉文,口腔科的几位汉族老师就逐字教他书写病例,手把手地教他钻牙、拔牙等基本技术。一年转瞬即逝,占堆不仅掌握了口腔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了解了许多西医知识,使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具创造力。
勤于思考是占堆从医几十年的一大特点。藏医外科的传统治疗器械之一——吸角管,其传统方法是靠医生闭嘴拼命吸气后再用舌头堵住吸孔,还要用手术刀在患处划上十几下。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吸出病人患处的浓血及杂物等。有时浓血可能被吸到嘴里。经过反复思索和尝试,占堆对此进行了改进。他在吸口处套上一个橡皮管,橡皮管另一端连接一个大号空针管,用针管吸气后再用止血钳夹住橡皮管,而且不用再在病人患处划口子。这一方法既简便又卫生,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欢迎,并一直沿用到今。
占堆坚信,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使传统藏医发扬光大。为了更好地治疗烫伤,占堆经过多年研究,于1982 年研制出了一种新药——紫草油擦剂。这年夏天,医院一位职工2岁多的女儿不慎被开水烫伤,左胳膊全是水泡。经过常规药物治疗后非但无效,感染程度反而更加严重。鉴于情况紧急,占堆果断决定用刚研制出的紫草油再配上其它一些藏药,擦拭在烫伤部位,并采用暴露疗法即不包扎,每天上药两次,一周后伤势明显好转,两周后痊愈。这一成功病例,标志着藏医外科在治疗烫伤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此后,紫草油擦剂在临床中逐渐推广,其治疗方法也不断完善,不仅有暴露疗法,还有包扎法,为广大烫伤患者解除了病痛,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康复。
占堆年轻时曾患过过敏性紫癫,久治不愈。后来,他经过悉心钻研,研制出专门治疗该病的一种新药,敷用后仅3天就痊愈了。占堆风趣地对同事说,这真是因祸得福,我在自己身上试验成功了,就可以直接应用在临床上了。这种新药为众多的紫癫患者带来了福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次,急诊室接收了一位患者,鼻血不止。五官科医生用了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患者随时都有可能因失血过多而产生危险。占堆赶到现场,根据他以前学过的西医知识,用后鼻孔填充法止住了鼻血,使患者转危为安。
1996 年,占堆担任自治区藏医院院长,成为业务管理“一肩挑”的领导干部。岗位变了,但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没有变。他把医疗质量看成是医院的生命,提出“质量第一、服务第一、患者第一”,建立健全了以院长为主任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委员公,严格实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责任制。
占堆注重以人才兴院。近10年来,由医院选送到医药院校接受学历教育并获得大专学历的医务人员有22人,还有3人在攻读研究生课程。另外,医院每年还选派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到区内外医院进修深造。占堆还注重以科技强院。他带领有关人员大力开展对传统藏医的现代研究,完成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本草·藏药卷》的编纂出版工作,还开展了30项省级以上研究课题;组织院内科研人员进行藏成药药剂型的改革研究,成功研制出十味龙胆花、十味蒂达胶囊等4种新药,并获得国家新药证书,投产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为充分发挥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医院先后设立了心脑血管专科、胃肠病专科、肝病专科、骨伤专科,临床疗效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医院还引进了西医产科、外科专业人才,拓展了业务范围。另外,医院自筹资金,购置了一批现代化医疗设备,以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2004 年,占堆被评为“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优秀院长”。他还连续当选为第六、七、八届自治区人大代表。
40多年从医的漫长岁月,弹指一挥间。如今占堆已近花甲之年,但他依然保持着一颗火热的心,依然忘我地工作。
“重振宇妥雄风,争创世界一流”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漫漫从医路的真实写照。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