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生活消费 > 健康 > 藏医

强巴卓嘎:门孜康的第一代女藏医

2015年03月21日 10:31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口述人:强巴卓嘎

     访谈、整理人:本报记者陈本建   

    访谈地点: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住院部   

    访谈时间:2010年9月9日

    图为强巴卓嘎近照 (滕云/摄)。

    图为强巴卓嘎在为求医者看病。 

    访谈印象

    在西藏,藏医被誉为“拉杰”(神医),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是,过去旧的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不适宜做医生,因此,在拉萨门孜康以往的历史记录中,除开眼专家央嘎曾师从钦饶罗布院长外,从未招收过女学员。1916 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下令创建门孜康,并任命他的私人保健医师钦饶罗布担任院长。作为西藏第一所融医疗与教学于一体的专门机构,门孜康为藏医学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1963 年,更名为拉萨藏医院的门孜康第一次招收了15位藏医女学员,强巴卓嘎就是其中之一。

    1963 年,藏医院第一次面向社会招收学生,也是第一次招女学生。过去门孜康的学员都是从寺庙僧人中选拔,没有女性做藏医。那一年,藏医院一共招了45个学生,是从不同的渠道招来的。我是从统战部这个渠道招来的。当时,我有一个表姐夫在总工会工作,他认识统战部的人,知道了这个信息后,他推荐我去参加考试。我父亲非常支持我学藏医。他说,现在你可以去学藏医,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以前妇女地位低,不能当藏医,更不可能到门孜康去学习。他说,如果你能当上医生,给人家看病一定要认真,对病人也要好一点。现在你能对病人多一些关心和同情,晚年自己在精神上心灵上就会多一些安慰。

    我是从拉萨中学退了学来参加藏医院的考试的。招生考试主要考藏文,因为学的是藏医,藏文基础比较重要。我的藏文考得还可以,算中上水平。通过藏文考试后,还有一个面试,面试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就是看身体健康状况,比如眼睛好不好,手脚有没有问题。我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为藏医院在社会上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也是第一批女学生。过去,门孜康的学生是既要学医学,也要学天文历算。从它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在藏语中,“门”是表示医,“孜”是历算,“门孜康”就是医学历算院。在藏医学理论中,人的身体状况是和天文变化有关系的,藏药中那些药用植物的生长和药效也是与季节变化有关系的,所以,学藏医也要学天文历算。我们进校后,已经不学天文历算了。开设的课程主要是藏文、汉文、藏医这三门。


    我家就住在八廓街,离门孜康不远。但是,我们统一都是住校,作息制度很严格。每天早晨7 点起床,吃完早点,9 点至下午1 点、下午3 点半至6 点由老师讲解《四部医典》。晚上还要自修两个小时,10 点半才能休息。藏医基础课以《四部医典》为主,临床课和药物加工炮制则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边学习边实习。上课主要集中在冬天。到了夏天,从5 月份到10 月底,我们都要到山上去采药,采了药以后老师指导大家辨认各种药材。按照门孜康规定,每个学生至少得认识300种以上药材。每次出去采药,一般都是一个多月,我们住在山上,有寺庙就住寺庙,没有寺庙就在山上支帐篷住。三个帐篷,一个住女的,一个住男的,中间还有一个是做饭用的。从1963 年进校到1970 年分配,我在藏医院待了八年。

    当时藏医院规模不大,我们每年夏天采的药材够医院一年用。那个时候条件艰苦,没有汽车,只有一辆马车,马车拉公家的东西,行李自己背。上山采药一天补助三毛钱,白天在山上采药,我们都是吃糌粑,没有酥油茶,只喝清茶。晚上能吃“突巴”(用糌粑面加一点肉或菜煮成的粥),稍微好一点。尽管很累,也非常苦,但是,每天大家都很高兴,工作非常有热情。每天采药回来,要把药材收拾得干干净净,还要检查评比,一个一个地过称,今天第一名是谁,第二名是谁。那时候,拉萨周围的那些山我们几乎都走遍了,最远的还去过山南和林芝。学习藏医,采药材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自己到山上去了后,才能辨别那些药材的名字,它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现场看了以后就会非常清楚。在老师指导下,还可以了解一些加工工艺,这样藏医药的知识才会比较全面。

    我们是藏医院培养的第一批女藏医,但是,在我们进去的时候,藏医院已经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女藏医,可能也是当时仅有的一两个女藏医。她叫央嘎,是藏医院妇儿科主任。央嘎老师擅长开眼、妇科等专科。开眼就是治疗白内障,央嘎老师的开眼手术做得非常好。我们都很尊敬她。尤其是女生,心里都会暗暗地把她当做榜样。

    医学伦理是藏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最后一年的课程中,开设有专门讲医风医德的课,《四部医典》第二部31 段,就是讲医德的,我至今印象深刻得很。在我以后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我始终恪守着这些原则:看病要认真仔细;对病人不分贵贱、亲疏、贫富,一视同仁,热情相待;遇到病人经济困难,付不起医药费,要设法减免医药费。

    1970 年,我被分配到当雄县龙仁乡插队落户。我们属于下乡知青,跟牧民一起干活,靠挣工分生活。在这儿,我和我的同班同学贡嘎恋爱结婚了。一年后,公社建起了乡医院,名字叫做医院,其实就是一个卫生所,条件很简陋。我们被选送到乡医院里面当上了赤脚医生。我们学的是藏医,但是乡医院里没有藏药,只有西药。好在我学过一点汉文,可以看那些药品上的中文说明,大致了解药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这样,我们就用号脉、看尿等藏医的方法给病人诊病,然后给他们或开西药、或打针。在乡医院当了两年的赤脚医生后,国家落实政策,我和贡嘎都被调到了当雄县人民医院。“文革”结束后,原来的拉萨市藏医院改为了自治区藏医院,筹备成立住院部,藏医人手不够。最后,经过政府出面协调,解决了编制问题,我和贡嘎一起调回了拉萨,回到了我们的母校藏医院。

    刚回藏医院时,我被安排在寄药组,因为我会汉文。寄药组的正式名称叫信诊邮药室,主要是针对国内外的一些患者开设,患者来信讲明病情,由经验丰富的老藏医,包括当时的副院长等专家根据病情开处方,然后把药邮寄出去。这些信件来往很多是汉文,所以,需要既会汉文也懂藏医的人来处理。我在寄药处工作了两年。强巴院长说,这样不行,你应该到藏西科去。1987 年我被派到北京人民医院进修了六个月。回到拉萨后,我又在这边的人民医院学习进修了两年多,学习西医的急救治疗、操作技术。慢慢地,我的主攻目标也逐渐清晰起来,藏西医结合,主攻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难题。

    在西藏,过去老百姓认为偏瘫、脑出血这类疾病是由天上走动的“神影”辐射造成的。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藏医有什么优势?我努力寻找并试图破解其中的奥秘。藏医强调人体的整体调理,藏药所使用的很多药物采自高海拔、大温差、强日光、污染少的高原地带,其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大大高于其他地区的同类植物,对脑血栓、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疗效。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我们对脑出血的治疗,逐渐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现在,我们用藏、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治愈率能达到85% 左右。我们这儿有很多锦旗,都是病人治好后送来的。

    从2002 年起,我在自治区藏医院担任硕士生导师,现在已经带了五个毕业生,其中有四个是女生。我们这一代是在背诵《四部医典》的过程中学习藏医,现在年轻的一代,理论基础好,会藏文,会汉文,还会英文,对藏、中、西医都有了解,等他们有了足够的临床经验,肯定会有所作为,超过我们。

    我是在父亲的鼓励下走上藏医这条道路的。现在来看,我仍然觉得当年学藏医这个选择很好。当医生有技术、有专长,治病救人,对社会有用;治好了病人自己也有成就感。而且,当医生是一个可以一生从事的职业。以前我们是60 岁一到就退休,后来,有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提意见,认为有经验的藏医不应该到了年龄全都退下来。现在,我每天都看门诊,我们那一届的同学在藏医院工作的还有6个,3个男的3个女的,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