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生活消费 > 健康 > 藏药

来自雪域高原的生命守护

2015年03月21日 10:31    来源:中国日报    记者 匡林华 朱锋
分享到:    

    2013年5月15日,北京藏医院。

    这是一座安静的医院,隐没在北京城北居民小区中。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楼道里的藏饰布帷、候诊室墙壁上的唐卡风格医学图……处处透着青藏高原的气息。

    “麻烦你再问下她,哪儿痛?”在藏医大夫拉玛阿拉的诊室里,因为几位俄罗斯病人的到来,会诊就更像一场“口译秀”:先是拉玛阿拉用藏语问话,再由助手转译成普通话,然后俄罗斯翻译阿里克谢译成俄语询问患者。接下来,医患之间倒转流程,连比带划,沟通病情。

    阿里克谢是一家旅行社的导游兼翻译,经常遇到点名要来北京藏医院看病的俄罗斯客人,大约每隔两周就要带客人来一趟。金针、放血这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藏医疗法能得到客人如此青睐,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那时候,不用说外国人,连北京人都不太接受藏医。”回忆起北京藏医院建立之初的艰难,院长黄福开十分感慨。

    1992年,在远离藏医药发祥地的首都北京,为了造福更多的患者并更好地发挥民族医药的潜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行署联合创建了北京藏医院。

    由于远离西藏、文化隔阂和缺少宣传,很长一段时间,北京对藏医药的认知度并不高。有些患者认为藏医院是专为藏族人看病的地方,路过门口也不敢进来。即便是进来了,一看条件简陋方法简单,也满脸疑虑:“你们能治好我的病吗?”

    一开始,来看病的多是抱着试一试心态的久治不愈患者。靠着医生耐心地分析病情,对一个个患者开展有效的治疗,藏医院渐渐在北京站稳了脚跟,赢得良好的口碑,藏医对心脑血管、糖尿病、肝胆病等专科的专研和突破更是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专科。

    “藏医救了我的命!”在二楼藏医候诊区,复诊患者齐征(化名)和病友分享着自己的“重生”经历。3年前,他被朋友欺骗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气之下病倒,进而全身瘫痪并丧失了语言能力。家人遍寻国内大医院,甚至还远赴美国,最终被认定为植物人。

    让齐征康复并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主要治疗方案是藏医的放血疗法。拉玛阿拉大夫用一根皮筋在他的左脚脚踝处捆扎片刻,寻找到合适的位置再用针穿刺,将黑色的淤血放出,最后判断时机进行止血。整个过程,拉玛阿拉轻声口诵经文,诊室陷入一片祥和与安静……

    施医过程大约持续了七、八分钟,看起来简单,但拉玛阿拉大夫说,实施放血疗法必需严格掌握放血时间、部位及放血量等各个环节,容不得半点闪失。目前,医院经常实施的还有火灸、药浴、金针、熨敷、灌肠等多种藏医疗法,这些在公元八世纪末的藏医奠基著作《四部医典》中有着详细的阐述。

    建院20多年来,北京藏医院共接诊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德国、意大利等60多个国家的患者100多万人次,并从2010年起,北京藏医院共培训来自智利、阿根廷、葡萄牙、西班牙、哥伦比亚、意大利等国家的100多名国际藏医药“学徒”。医院规模也从一开始的几间平房诊室发展到今天完整的藏医诊疗体系。

    昔日仅在西藏等地传承的藏医药,早已走出雪域高原,深深扎根在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挣脱了冷眼和疑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药行业的青睐,并更多的造福于国内外患者。

    尽管如此,藏医药还是受到文化隔阂、医学认识等障碍。在北京藏医院副院长王斌看来,藏医的巨大潜能还远远未发挥出来。“目前,能纳入国家医疗保险目录的藏药只有20余个品种,相对西医来说连零头都算不上,根本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藏医人认为,用心医治好患者,用实际行动传播藏医文化,让更多的人得到这门神秘医学的呵护是他们不懈的使命!


    图为藏医副主任医师吉太加(右二)和藏族医师央金卓玛(左二)在为患者诊断病情。西藏日报记者 李洲 摄

    医师用两张便笺纸测试患者的平衡力以便诊断病情。西藏日报记者李洲 摄


    金针疗法是将金针等锐器刺入人体穴位,排除体内积液、脓血及病邪的一种经典藏医治疗方法。图为藏医主治医师王多吉在为69岁的中风患者霍光新进行金针治疗。西藏日报记者 李洲 摄

    图为藏医主治医师罗桑楞智对一名患者进行藏医火灸治疗。西藏日报记者 李洲 摄


    藏药浴对药液要求严格,须精选藏地生产的药材,每日现用现煎。藏药浴康复中心,藏族技师扎西端着药液走过一面藏药陈列墙。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图为藏药浴康复中心,医护人员为患者做药浴准备。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一名患者接受藏医艾灸治疗。 中国日报记者 匡林华 摄

    图为藏医大夫用汉文和藏文撰写的门诊记录。西藏日报记者 李洲 摄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