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姆(右)与尼珍在田间测量种植出来的藏药材。
人工种植出的毛瓣绿绒蒿。
组培出的试管幼苗。
翻山越岭是科研人员的必备功。图由旺姆、尼珍提供
旺姆和尼珍是组培实验室的一对黄金搭档。在行政上,旺姆是主任研究员,尼珍是副主任研究员,两人配合得有声有色,研究所的奖每年都被她们实验室捧回;在实验中,她俩更是默契十足,一起下乡采集标本,一起下地种花种草,先是研究花卉培养,后来研究藏药材的保护和种植,现在已经组培成功10多种濒危藏药材,并人工种植出3种濒危藏药材,现已投入使用。
藏药材保护迫在眉睫
2005年,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联合自治区藏药厂、自治区藏医学院、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等7家单位开展了“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最后实施落到了组培研究所的旺姆和尼珍的肩上。“当时科技厅把74种濒危藏药材按照实际情况分为四个等级,最首要的是保护,将那些濒危藏药材在实验室里培植出来,以防灭绝。”旺姆介绍说。
青藏高原上气候干燥、寒冷,风力强劲,而且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在这里孕育出来的植物藏药材有2500多种,动物矿物类药材400多种,其中仅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带的珍贵药材就多达300多种。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导致藏药材特有的生理、生态特征,细胞中的果胶物质、糖类等含量增高,对治疗心脑血管、神经系统、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有着一般药物无法比拟的功效。半个多世纪前,藏药产量很小,而且昂贵,一直处在自采、自种、自制、自用的状态;但是,随着人们对藏药特殊功效的了解和认识,藏药材越来越被广泛使用,野生的藏药植物开始被大量挖掘,甚至出现了“越挖越少,越少越贵” 的现象。由于市场对藏药材的需求日益加大,掠夺性开发导致藏药材资源日益枯竭,濒危的野生藏药材越来越多。如果不进行保护性开采以及人工种植,部分藏药材植物将濒临灭绝,对青藏高原及其生态环境也将产生严重的破坏。
在接手“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栽培技术研究”项目时,旺姆和尼珍的目标只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将这些濒危藏药材成功实现组织培养,保存这些珍稀的濒临灭绝的物种。但随着市场对某些濒危藏药材需求越来越多,而在野生条件下产量太小,藏药厂希望旺姆和尼珍能实现从实验室移向田间地头的人工种植,以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她俩又承担起人工种植的任务。现在,她们已经成功地将窄叶柴胡、西藏龙胆和甘青青兰人工种植出来,并且已经投入制药生产中。
“半年办公室,半年野外”
谈起自己的工作,旺姆开玩笑的说:“半年办公室,半年野外。”开春三四月,旺姆和尼珍就开始将实验室、温室里培育的幼苗移栽到田地里。到了五六月,就开始根据各种野生藏药材的产地和生产周期,深入到各个地区的山野田间,采集完整植株和种子,以便到实验室里研究和人工培育。“我们组培实验室里几乎都是女孩子,但都能吃苦,风吹日晒,翻山越岭,个个都是好样的。”旺姆一脸自豪。
越是珍贵的藏药材,越是长在海拔高、环境差、无人居住的山上,对旺姆她们来说,爬山只是家常便饭。“基本都是一大早就出发,准备好午餐,一般就是咸菜、饼子和开水。”旺姆说,她们从来都顾不上什么防晒啊护肤啊,有时候带点防晒霜抹一抹就完事,皮肤晒黑了、脱皮了,等冬天待在办公室里慢慢就恢复过来了。不是她们不爱美,是这项工作根本就讲究不了这些。
像古代的郎中一样,上山采药这种工作旺姆她们必须亲自完成。“有些药材我们不知道哪里有,到处打听,如果书上有图片,就拿着图片问当地的老百姓,如果没有图片,就向老百姓们描述这种药材的叶子、花朵、果实、高度等特征。”旺姆说,有线索时,她们就请见过那种藏药材的村民带他们上山去采集。往往是两种很相似的植物,外行人看着一模一样,但是她们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细小差别。
“林区的山上都是朽木,外表看着好好的,可能你一脚踩上去,或者一把扯过去,就‘呼啦’一声断了,很可能一脚踩空或一把抓空,就滚下去了。”日积月累,旺姆有非常多的户外工作经验。有一次,她们在太阳落山之前经过一片竹林,向导忽然严厉地警告她们:“我们必须走快点,在太阳落山之前经过竹林,因为太阳落山后,熊要经过这片竹林去河边喝水,要是碰到熊就麻烦了。”旺姆和尼珍听到这些话,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三步并作两步地小跑过竹林。“我们当时简直是连滚带爬。”尼珍笑着回忆道。
旺姆最怕的是蛇,但是林区的山上很容易碰到蛇,父母听说蛇一旦闻到麝香的味道能远远避开,就教她在香袋里装一点麝香,戴在身上,旺姆说,装着麝香的香袋就是她的护身符。
攻克毛瓣绿绒蒿,“我们看到了希望”
虽然已经成功种植出3种濒危藏药材,但不是所有的藏药材培植都能如此顺利,毛瓣绿绒蒿就是她们攻克了很久依然没有成功的一种。
毛瓣绿绒蒿是一级濒危藏药材,一般都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上,全草都能入药,对治疗肝病有奇效。但这种藏药材的生长环境较为苛刻,一般在海拔较高、无人居住的山上,由于近年来对藏药材的采挖,如今即使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上,也很难再找到一棵整株的毛瓣绿绒蒿。“我们从药贩子手里收来的,也只是部分根茎花叶。”旺姆说。
虽然绿绒蒿在云南已经实现人工种植,但是毛瓣绿绒蒿的人工种植却一直是个难题。5年前,旺姆和尼珍就着手研究毛瓣绿绒蒿的人工种植,经过对叶片的组织培养,形成幼苗,移栽到野外,有40%发芽存活。“当时种植基地附近的农民在田地里使用除草剂,对我们的移栽成活的毛瓣绿绒蒿造成影响和破坏,使我们的幼苗全部枯死了。”旺姆遗憾地说。
研究了几年都没有成功,旺姆和尼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研究方法是不是有问题,于是她们就和云南科研院合作研究,结果云南科研院也没有成功。大家都说:“为什么要选这么难的一个难题去攻克呢?”可是对旺姆和尼珍来说,做科研的乐趣,也许就是攀登一座又一座的科研高峰。“我们现在很有希望,毕竟能发芽了,成活率达40%,也许下一步就成功了。”尼珍充满信心。
多年的户外工作,翻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科研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旺姆的身体也落下了许多毛病,关节因为磨损而骨质增生,一到阴雨天或者劳累过度,两条腿就疼痛不已。但是,对她们来说,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对保护植物物种和多样性具有无法估量的贡献。“我们做的事情造福子孙后代,家里人都觉得我们的工作是值得尊重的。”尼珍说。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