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生活消费 > 汽车 > 业界聚焦

宝马中国追奥迪“本命年”再发力

2015年03月21日 10:30    来源:新浪汽车    
分享到:    

20120627_014645

2014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马年”,包括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CEO安格和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裁许智俊在内的宝马驻华高层,都认为这是宝马全面发力的“本命年”。

宝马的信心来自连续9年稳坐全球高档车市场头把交椅。2013年,宝马集团旗下三大品牌(BMW、MINI 和Rolls-Royce劳斯莱斯)在全球共销售196万辆新车,其中,仅BMW品牌就销售近166万辆,而紧随其后的奥迪和奔驰则为158万辆和146万辆。

在上周落幕的北美车展上,宝马和奔驰都以强大的产品阵容登陆底特律河畔的科博中心,以昭示这两大德系高档车品牌在北美市场轮流坐庄的“江湖地位”。其中,宝马携全新M3和M4以及最新投放的2系列双门轿跑车登台亮相,以进一步强化其作为高性能运动轿车的品牌形象。

“我们的目标是在2014年继续保持同行业第一的领先地位”,宝马集团董事、负责BMW品牌销售和市场营销伊恩·罗伯森博士在北美车展上公开表示,“我们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迈入2014年,并将在今年力争实现更高的增长。”

尽管在全球和美洲市场,宝马都是雷打不动的高档车“老大”,但在美国本土,奔驰和雷克萨斯同样有资格与宝马“轮流坐庄”。而在高档车市场狂飙突进、市场规模一度紧逼美国的中国,比宝马早15年国产的奥迪始终把持着高档车市场领头羊的位置。

在美国,奔驰依托最新款CLA紧凑型入门级豪华轿车的畅销扳回一城,取代宝马成为新晋销量冠军。但在中国市场,与竞争对手奥迪的追赶游戏却让宝马连年跃上新的台阶。由于中国市场快速崛起,2013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宝马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而后者在奥迪全球销量的版图中亦是同样的位置。

放眼全球高档车市场,宝马唯一要攻克的核心堡垒就是中国。

官方数据显示,去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大陆共交付了 39万辆BMW 和MINI 汽车,较前一年的33万辆增长了19.7%。而在2013年,奥迪同样以超过20%的增幅继续领跑中国高档车市场,与宝马的销量差距始终保持在10万辆左右,其中,仅一款紧凑型SUV Q3就为奥迪贡献了4.3万辆的新增销量。

从细分市场来看,宝马与奥迪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高档C级车和高档B级车两大板块。不过,随着宝马长轴距产品的相继导入,这两个细分市场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以高档C级车为例,2013年,奥迪在中国共卖出15.3万辆A6L,而宝马5系长轴距销量则为12.7万辆。

除了在更高端的D级车市场,宝马7系一直领先奥迪A8L,奥迪在国产A4L所属的高档B级车、Q5所在的高档中型SUV以及Q3所在的紧凑型SUV细分领域,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销量的领先优势。

不过,随着全系产品的导入以及更大力度的本土化举措,宝马在各个细分市场追赶奥迪将成为常态。

“今年我们将有10余款新车,马上要上市的是X家族的全新一代X5,接下来还有X3小改款,BMW 4系敞篷车也会在今年推出,4系家族也引进了四门轿跑车,我们的新产品类型将十分丰富。”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裁许智俊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从销量结构来看,国产车强劲增长成为推动宝马销量攀升的重要力量。去年,其国产车销量超过20万辆,同比增长达28%,占比已经超过宝马在华销售总量的50%。其中,BMW 5系同比增长17.5%,新BMW3系的销量同比增长59.3%,而在对决奥迪SUV攻势上,进口BMW X家族总销量首破10万辆。

“明年我们预计还是会保持两位数增长。”坐镇宝马大中华区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格认为,短期内,提升销量增长已经不是宝马在华发展的唯一目标,而打造可持续竞争的体系能力至关重要,这些能力包括贴近消费者的品牌传播、渠道建设和管理、本土研发能力的强化以及吸引更多本土化管理人才。

宝马希望借助“本命年”的概念,强化其立足中国本土发展的信念。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量身定制”的产品策略正在往纵深推进,2014年,宝马也将首次推出以中国生肖命名的限量版车型。

截至去年年底,宝马已经向华晨宝马输送超过500名工程师,提升本土化研发能力,推进产品本土化。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