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生活消费 > 健康 > 藏医

【名院名医】拉卜楞寺医药学院

2015年03月21日 10:3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拉卜楞寺医药学院,是该寺六大学院之一,也是该寺研习、传播、实践藏医学的重要基地,在甘青一带影响深远。以下分几个方面,予以简要介绍。

一、历史沿革

拉卜楞寺医药学院,藏语称“曼巴扎仓”,系第二世嘉木样所创建。

1763年(藏历十三饶迥木羊年),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旺布大师仿后藏扎什伦布寺时轮学院的款式,在拉卜楞寺创建了时轮学院(丁科扎仓),研习天文历算及藏医学。该学院僧侣以研习天文历算为主;在掌握了一定的天文历算基础知识的僧侣中,又选出少部分僧侣,组成一个班,专门学习藏医学。

随着拉卜楞寺院的迅速发展和僧侣人数的增多,时轮学院内的藏医班,远远不能适应深入而广泛地习研藏医学的要求。有必要筹建一所习研藏医的专门机构——曼巴扎仓(医学院)。

于是,1782年(藏历水虎年),二世嘉木样决定仿照拉萨药王山寺医学利众院的模式,在拉卜楞寺创建医学院。二世嘉木样主持了隆重的医学院奠基仪式,并亲自在仪式上宣读了《四部医典》。

1784年(藏历木龙年)藏历正月十三日,医学院正式建成,命名为“医学院医方明利他洲”,从此,拉卜楞寺有了专修医学的教育机构。

是年,年届57岁的二世嘉木样亲赴西藏拉萨,向第八世达赖喇嘛降白嘉措禀告了拉卜楞寺医学院的筹建过程,并请求委派医学高僧到拉卜楞寺医学院任教。达赖准其所求,以给青海河南蒙古亲王委派保健医生的名义,选派著名的藏医药学家藏曼·益希桑布和他的弟子多杰然谏巴、药王山寺的名医罗桑达吉等,先后抵达拉卜楞寺,给医学院学僧传授医理。

拉卜楞寺医学院的建立,使甘南藏区的藏医事业,从分散的、以民间藏医活动为主的状况,进入到医药专门机构与民间并存的新阶段,为宏扬民族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建筑规模

医学院的建筑模式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与整个拉卜楞寺的建筑浑然一体,十分协调。

医学院座落在拉卜楞寺院的中心地带,位于闻思学院之西南侧,是一座藏族碉堡式建筑,占地面积近6亩。建筑结构以石木为主,外石内木,即外墙石砌,表面整洁,坚固耐久。内殿木隔,工艺精湛。石墙上部,砌有赭色鞭麻,上覆石板,鞭麻墙表面镶嵌圆月形的“椽头”图案,整齐美观,排列有序。内殿正门屋顶,置铅质法轮一尊,卧鹿一对。主殿楼顶,金顶飞檐,四角悬垂响马铁铃。  

医学院主殿分正殿(前殿)和后殿两部分。正殿宽阔,后殿狭高。正殿南北6间,东西5间。为典型的藏式平顶建筑,底层设有可容纳三百多名僧侣的10余条禅座,经堂顶层部分为四合院形式,院心为底层的天窗,殿内是专供吟经诵法、集会讲学的主要场所。上方正中,设有专供法台讲经传法的宝座。大殿上部,供有藏医始祖——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的画像。西侧墙上,根据佛教传统绘有佛祖释迦牟尼变幻化身、传授医学的大型彩色壁画,并有古代天竺医家及历代藏医名家的画像。

后殿供奉有不动佛(米楚巴)、药师佛(曼拉)的大型塑像,还有多尊铜佛。正中供有本寺大学者拉科仓·久美成来嘉措大师的大型银质舍利宝塔一座(高460厘米,宽175厘米)。塔身用纯金包裹,上面镶有许多珍珠、玛瑙、宝石、翠玉。后殿右侧为护法神小殿,平时很少开放。

殿前厢廊四面,曾悬挂有人体解剖、脉络等绢绘彩色“唐卡”十八幅,系仿照17世纪西藏著名学者第司·桑吉嘉措所编绘的藏医系列挂图复制的。厢廊楼上,原为医学院的书库,存有数百包珍贵的医学典籍、资料和档案。医学院前院廊坊墙上绘有藏医基础理论的示意树喻图十多幅,是形象的藏医教材。

医学院的西侧门外,有一小院。原有厨房一处、广植树木的露天诵经院一处。1959年起,增设门诊部和制药室。

医学院建成迄今,经历了二百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严紧整齐,雄伟壮观。

三、组织机构

随着拉卜楞寺的发展和政教合一制度的不断完善,统一而严密的一整套组织机构和管理办法也逐渐形成、健全和强化。

六大学院之一的医学院,作为学术机构,属拉卜楞寺最高权力机构——下议会领导。学院设法台(赤哇)一人,由嘉木样活佛委派,一般任期三年,全权主管学院以宗教事务为主的重大事项。有执法司僧官(格贵)一人,多由本学院德高望重的僧侣担任,负责执行规章制度,维护学院各类活动的秩序。经头(翁则)一人,领导和监督诵经。大财务司二人,主管财经事务。小财务司二人,即采药财务司和嘛呢财务司,分别主管采集药物和五月法会期间的财务。学院另有僧众代表六人,出席上下议会。

经济来源与整个拉卜楞寺院的经济体制相一致。医学院也有森林、土地、基金等专有资产,主要来源于寺院的划分及募化、布施和奉献等。医学院的森林、土地分散在大夏河沿岸九甲乡的勒吉合、洒易囊、兰木西、福地沟,达麦乡的当卫道、山塘、尤口、乎尔卡甲等村。土地出租给当地农民,收取租粮,作为医学院外出采药时的口粮。各类财产归集体所有,统一开支。

四、学经制度及研习内容

六大学院之中,医学院的规模较小。拉卜楞寺的几千僧侣中,医学院的人数仅在100人上下,最盛时也不足200人。

除参加全寺和本学院的各类法会和宗教活动外,医学院僧侣主要修习藏传佛教密宗、研习藏医药学。医学方面的教学、研习、实践活动情况,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学僧的班级划分

学僧入寺后,按年龄及所学程度,分为三个学级,即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各学级均按不同的次第修习。修业年限不固定,只要勤奋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成绩优良、考试考核合格者,均可递升。

师资来源,一般由本院具有较高学识、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充任医学院教师。

除集体教学活动外,医学院也实行个人求师拜师、以师带徒的传承方式。一般初学者,个人都有固定的师父,大都是自己的长辈亲友。也有一师多徒或一徒多师的。还可根据需要和条件,在学院内外,拜请其他人为师。多数是为了专学某门知识而专拜某学有专长者为师,以求深造的。

(2)修习内容以学习佛教经典为第一位,主奉药王师、马头明王和阿门閟佛等三佛。各学级都有不同的内容,从入门的《皈依经》到高深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有大量的佛经学习任务,须如期完成。

在医药学方面,各学级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以学习《四部医典》的第一部《总则医典》(藏医基础理论大纲,共六章)与第四部《后续医典》(脉诊、尿诊、药物剂型、外治诸法等,共二十七章)、《四部医典》的第二部《论述医典》(医药基础理论,共三十一章)与第三部《秘诀医典》(各类疾病的治疗篇,内容最多,共九十二章)以及《四部医典》、《先师亲传》、《蓝琉璃》、《晶珠本草》等十多部著名注释本,深入钻研,掌握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

医学院学僧,从孩童时入寺,接受藏语文启蒙教育,从初级班到高级班,大致经历10多年时间。高级班结业,标志着初学阶段的结束的僧侣,个别人经过选拔,可担任本寺诸活佛的保健医生,或应邀去外地讲学,部分人担任本学院教师。此外,都留在本学院内,继续钻研佛学、医学,以终天年。

有志于钻研医学的僧侣,一生大都得深入钻研十部有名的医学典籍,并创造条件,长期从事临床实践与制药实践,方可达到精深的水平。据说,过去医学院也曾有过“辩经”和考取“曼仁巴”学位的制度。拉卜楞寺医学院的僧侣,继承传统学习方法,在学习阶段,仅以佛典、医典的讲闻诵背为主,考试方法亦以背诵为主。

(3)教学活动安排在藏历正月祈祷大法会期间,由学院的赤哇、格贵等负责,统一安排学院全年的医学教学活动要点,按期执行。每年大同小异,一般的安排如下:

2至4月份,以讲授为主。将初级班和中级班的学生,按程度分为五个班,分别讲授不同的内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分别为:第一班讲授《四部医典》的第三部分《秘诀医典》,使学僧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第二班学习了解各种病状的分类以及如何对症下药、进行治疗的方法;第三班学习掌握穿刺、火灸、放血等特殊治疗方法;第四班学习《四部医典》的最后部分《后续医典》,了解认识各种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方剂、药物炮制、医疗器械等。第五班讲授《四部医典》的总述部分。

4月底,组织年老者20多人,从第一班开始,逐班逐人进行考核、检查。学业优异者,予以表彰;不求上进者,予以劳动处罚等。

考核完毕后,恰值初夏季节。组织全体学僧,到寺院附进进行为期3天的认药、采药活动。返寺后,将所采标本由教师结合实物,讲解认药、采药知识。而后,各班学僧集中起来,由教师讲授几天人体解剖挂图。

7至8月,结合制药实践,给初级班、中级班学僧讲授药物的各种剂型及各类药物的炮制方法。

冬季3个月,各学级分别讲授应学的医药基础理论。教师系统讲授,学僧苦读钻研。集中讲授,分别自学;学僧以学习医典为主,广泛阅读,努力掌握藏医学的基础理论。

五、学术成就

拉卜楞寺医药学院自创建至今已200余年,尽管有种种的局限和不足,但它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在学术上,它也取得了不少值得肯定的成就,可以简要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继承了以《四部医典》为标志的藏医药学传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将藏医药的优秀遗产继承了下来。在学术流派上,该医药学院师宗藏医南方学派。但它并不排斥异己,对藏医北方学派及藏蒙学者的藏医药成就,都能积极地兼容并蓄,为己所用。

2、二百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本地区和兄弟地区的藏医药人才。据说约在100多年前,该学院曾出了一位名叫加洋却达尔的著名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人们至今还传颂着他的名字。近半个多世纪来,出自该学院的著名医生亦为数不少。如曾任四世嘉木样活佛保健医生的桑科·久美、霍尔藏·智华热萨,曾任拉科仓保健医生的贡却多多,以及更登果若、西热布东木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著名藏医。

3、医学院虽然没有向外地派出传医人员的制度,但允许应邀或自愿到外地讲学或行医。如受卓尼车巴沟贡巴寺医学院、碌曲郎木寺医学院、夏河佐盖曼玛岗察等处的邀请,派出藏医教师多人,前去传授医理、主持讲学。

4、医学院收藏了大量的藏医药典籍,其中不少是手抄本、孤本。据统计,藏书有“医药学262种,不同刻本43大部”。实际数目远不止此。一包函卷内,往往有多本、十多本。还有许多篇幅长短不一的临床札记及药物零星处方手写件,至今未作整理。

5、医学院在继承藏医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甘青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等,在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及药物生产诸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如该学院炮制的传统藏成药“洁白丸”,既源于古方,又有创新,使该药在治疗胃病方面显出独特的疗效,深受甘青川广大农牧民及各族群众的欢迎,并于1997年被列入国家药典。

6、医学院有成就的僧医,除给寺院僧侣防治疾病外,也给农牧民群众看病施经。1958年以后,他们及他们培养的新一代藏医药人才,成为各地乡村医生中的中坚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些人中的优秀人才大多被吸收为国家正式职工,成为各地藏医机构中的骨干力量。

总之,在拉卜楞寺医药学院历时200多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培养医学人才方面也好,或者是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也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