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生活消费 > 健康 > 藏医

【藏医精粹】泻下疗法

2015年03月21日 10:3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概述

藏医泻下法是服用具有下泻功效的方剂将脏腑病邪排出体外,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嫁吐蕃王赤德祖赞时带去很多汉族的 医学书籍,后被编译成《月王药诊》,此书是现存最早的藏医书籍。书中专章讲述泻下疗法。公元8世纪,宇妥·元丹贡布的《四部医典》也特书两章阐述泻下疗法。后世的藏医名著中皆有专章叙述。此法千余年经久不衰,延用至今。

疗法评析

一、适应症

凡瘟病已经成熟者,波动热及热病已成熟而亢盛者,中毒症已被敛杀者,六腑的热性疾病,食积不化,痞瘤肿块,浮肿、水肿,肾型水肿,培根木布症,黄水病,麻风,痛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虫病,眼病朦胧症,陈旧性疮疡,特别是赤巴病,疗效显著。

二、禁忌症

凡身体衰弱,老年,孕妇,龙病患者,胃火衰弱者,肛门疾病,下泄龙上逆者,呕吐,以及外伤,如子弹等异物遗留于体内疼痛者等,均不可使用本法。冬季不宜使用泻下法。

三、优缺点

泻下法有峻缓之分,峻泻则易造成体虚,诱发龙型疾病,胃火衰败。对此,须用热性饮食和药物扶助胃火。缓泻容易留下病根,易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病情加重,特别易诱发培根病和赤巴病。对此,须用光明盐、石榴等扶助胃火、补益身体。然而,泻下法生效时,疾病能迅速根除,不诱发培根与赤巴型疾病。身体轻松有力,内脏功能加强,食欲增加,大小便正常。

四、原理探讨

藏医理论认为,饮食起居不当,情绪变化,病邪侵入等因素,引起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则食物精微不能生化,滞留于胃肠等部位引起培根胃涎储聚,日久浊垢瘀积乃成食痞块。消化不良则使等火龙衰弱,不能将精华糟粕分离,糟粕流入精华的通道,致使赤巴留居不能制造精血,长久停留于肝脏,形成潴聚、滴漏、溃散、蔓延,痞瘤症、水肿疾病、内脏脓疡、痛风、黄胆、脉道痞块、木布病、脾病等许多疾病。因此,不消化症为内科疾病的根源。泻下法,利用药力能迅速泻下胃肠积食,养荣胃火,使胃肠功能正常。胃肠功能强盛,则营养生化、造血功能加强,因而疾病也会痊愈。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