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生活消费 > 健康 > 高原保健

“看客”式冷漠 中国的悲哀

2015年03月21日 10:31    来源:生命时报    
分享到:    

7月30日晚,一名男子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持刀劫持一名女子,引来数千人围观。如果说这样的看热闹行为尚能理解,那么早先几天,一名女子在合肥火车站脱掉上衣,在场旅客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就显得有些冷漠了。有人甚至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讽刺这种现象:“你在地上画个圈,吐口唾沫在中间,蹲在圈外瞪眼看,俗众围观上百千。”尤其在网络时代,围观、拍照、传视频成为常态,而伸手帮忙的倒成了“稀有动物”。

中国“看客”进化史

看客古今中外皆有。凑热闹是人之常情,并非某个民族特有的兴趣,也非中国人独有的个性,毕竟,看一段有趣且跌宕起伏的“大戏”的确过瘾。但不可否认,光看笑话,却不伸把手,这样的冷漠颇具中国特色。

早在日俄战争时期,当两支侵略军拿中国老百姓砍头取乐时,就诞生了不少看客。他们不在乎砍头的对象是谁,即使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害的是自己的同胞,只要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鲁迅先生认为,这些人多半愚昧、迷信,相信被杀者是罪有应得。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甚至有人笃信,拿馒头蘸他们的血吃能治病。正是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愚昧年代,初级看客们诞生了。

中级看客诞生在抗战时期,看热闹已不仅仅局限在部分愚昧的民众里,还存在于某些抗日部队中。这些部队面对日军进攻,多采取消极抵抗策略。在他们看来,抗日成本太大,为什么要先上自己的部队呢?敌进我退,敌退我扰,把主要的抗日工作交给友军去吧!他们不仅能看到最新最激动人心的“战争大片”,还能保存实力,坐收渔利。

时至今日,国家昌盛、民族富强,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看客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网络、智能手机的辅助下,将看到的“大片”随时随地分享给他人。而见义勇为反而被讹诈的事件层出不穷,也为当代高级看客的成长提供了温床。

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看客泛滥,首先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有关。在“中庸”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枪打出头鸟”、“明哲保身”等,无一不让国人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次,中华五千年一直以皇权为基础,导致崇拜权威的民族潜意识深植于国人内心。因此,中国人习惯察言观色,喜欢见机行事,遇到突发事件时,只要大家都不出手,自然不会有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

再次,中国人普遍怀有乡土情结,与之相对的是,尽管不少人在某座城市打拼多年,甚至安居乐业,但心却很难与之融为一体,不能把这座挥洒过汗水的城市当成家。这种“过客心理”让人对这座城市里的人和事报以冷漠的态度。

最后,人在做事前会考虑成本和代价,尤其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时。当友善的行为得不到鼓励,甚至会损害自身利益时,人们就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值得。从本质上说,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因此,社会缺乏对公益行为应有的保障,奖罚不分明,也滋养了“看客心态”。

制度完善是问题根源

看客日渐增多,危害自不待言。一方面,这会减少间接互惠行为。间接互惠指的是,假如见义勇为的人得到应有的褒奖,就会促进类似行为的发生,进而,总有一天,曾经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类似的帮助,在全社会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和距离感,甚至让整个社会处在一种“人人自危”的状态。

看客的养成经历成百上千年,因此,改变这种心态非一日之功。社会道德建设是必然的,但最关键的是完善制度,让更多见义勇为者的权利受到应有的保护,并给予适度嘉奖,这才是减少看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媒体也要多宣传正面、积极的现象,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才能在别人需要关怀时伸出援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