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火虚火有差异
虚火 肝脏虚火有什么症状呢?据阜康医院中医科主任史仕理解释说:“虚火是阴虚火旺导致的上火,跟肝脏实火有区别,不是眼睛红肿疼,而是涩,眼睛发涩不舒服。有的人会觉得眼睛里面像有沙子似的,白天还好,一到下午或晚上,尤其一累了以后更涩。涩到什么程度?有的人恨不得用一根棍把眼皮撑起来。涩不是模糊,如果眼睛模糊,那又是肝脏的另一种功能失调了,叫肝血虚。”对于这样的虚火,除了眼睛不舒服以外,同时还伴有其他症状。和心火的虚火有很相似的地方,就是手脚心发热,心里也会烦躁。晚上有的时候会出汗,尤其是后半夜睡着的时候出汗。
实火 心火是从舌头看,肝火最早则是由眼睛反映出来。通过观察眼睛的情况,比如眼睛发红,有的人还会肿,有的人再重一点的会疼,总之会不舒服。肝火旺的时候,除了眼睛红、肿、疼以外,还会烦躁,容易发火。有的时候会感觉肋骨这个地方串着疼,还有的时候觉得嘴里面发苦。另外,如果觉得这两天口渴,大便干燥,这也是肝火旺。
吃什么可以去肝火呢?对于肝脏的虚火来讲,还是要用到枸杞,枸杞15克,加上菊花一起泡水喝。这个菊花跟野菊花不是一回事,野菊花很苦不好喝,那个是清肝脏实火的。对于虚火来讲,我们可以用力量弱一点的菊花,平时喝的杭白菊都可以,就是菊花茶。除了这个以外,还可以吃黑芝麻。芝麻一定要炒熟,熟着吃,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可以吃两勺。而去肝实火,这又与虚火有所不同,可以用决明子泡水喝,另外中药桑叶或者木贼草煎水喝效果也不错。
肝火容易让人动怒
肝之木性,主藏血,主疏泄,调节气机。史仕理表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肝气不疏,易郁结化火,表现为脾气暴躁易怒,而发怒对身体的危害非常严重。国外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小白鼠放在人发怒时呼出的气体中,结果发现小白鼠竟然很快就中毒而死。史仕理说:“大怒伤肝,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会出现面红目赤、头痛、头晕的症状。”他介绍,经常发火的人容易失眠、工作效率低、记忆力变差;爱生闷气的人容易肝气不疏,还会连累脾胃,导致人们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腹泻,在吃饭时与别人发生争吵也会出现这种症状;肝气郁结还可能导致抑郁情绪或内分泌紊乱,比如出现月经不调、皮肤长痘、长斑等。
针对肝脏上火导致的生气易怒的情况,史仕理建议,当生气上火时,长念“嘘”字有助于平复情绪;习惯把不愉快藏在心里的人要学会排解,最好找人倾诉,也可以通过运动、呐喊、唱歌等方式,把坏情绪发泄出去;吃饭时千万不要生气,发怒之后也别马上吃饭,否则更容易伤胃伤肝。另外,生气最好别超过3分钟,气头上不要盲目做决定。适当增加脂肪和蛋白质摄入有益平息情绪。
肝火旺,中医称“肝火上升”,是因为人体内脏气血调节出了问题,虽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但是会增加人们的困扰。一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中医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常见的上火症状有心火和肝火两种。一般情况下会出现皮肤干裂、口舌生疮、心烦肺热等。因此,肝火上升不要掉以轻心,要及时调节营养,去火养肝。
饮食调理 多吃维C食物
对于肝脏容易上火的人群来说,怎样给肝脏去火是当务之急。对此,记者专门针对该问题详细咨询了恒大生殖健康医院内科主任安德林,他给出了如下建议:
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对于肝火旺盛的人来说,可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比如草莓。草莓既能养肝,又能去火。从中医角度讲,草莓性凉、偏酸甜,能养肝护肝,又因红色入心,可去心火。此外草莓是典型的浆果,维生素C的含量丰富,有助于人体吸收铁质,使细胞获得滋养;其含有的天然抗炎成分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数量,以保持脑细胞的活跃。但是草莓是凉性食物,像脾胃虚寒、容易腹泻和胃酸过多的人更要控制量。
中医茶饮 菊花和枸杞子均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菊花性寒,枸杞温补,正好互补。中医常用这两种药材为基础配以其他药材组方调治去肝火,其中组方比较经典的如菊杞茶,配以桑叶等药食同源中药材,无副作用,可做茶泡饮。枸杞子对眼睛和肝脏都非常有利,对于经常熬夜的人来讲,肝脏是重点保护对象,每天取10克枸杞坚持泡水,也就是一小把的样子,对养肝阴和修复肝细胞是很有益的,重在坚持。菊花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菊花建议选用杭白菊中的胎菊。
奶制品 奶制品主要是补充人体蛋白质,以酸奶为佳,因酸奶可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毒素排出。此外,酸奶可促进干扰素生成,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养肝护肝的目的。
均衡营养 夏季养肝,家庭调护中应该注意均衡饮食,每天每类食物都要摄取,且要依很好的比例摄取。5种颜色的蔬果各有优点,比如绿色、红色、黄色蔬果,含有叶黄素;花椰菜、白花菜等十字花科,是抗癌尖兵等等,用餐时可多选择、多替换。
调整心态 肝脏是好喜的器官,如果你经常心情不好的话,肝脏就会受到损伤,因为肝脏内分布着丰富的交感神经,经常感到烦躁、忧愁会直接导致肝细胞缺血,影响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所以,个人应该改变对自己和他人过于苛求、满腹牢骚的不良行为模式,培养乐观、开朗、宽容、放松的健康行为模式和心态。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