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家长对如何教育好孩子存在很大的困惑,其实,要对子女进行成功的教育,父母应先做出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模仿源,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因此,面对天真的孩子,父母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孩子不自觉模仿父母行为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也是终生模仿的样板。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品性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拉萨市北京中学心理咨询老师丁利谈到,孩子不仅在总体上模仿他们父母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往往继承与父母相同的个别有害于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如吸烟或运动锻炼等。
孩子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父母朝夕相处,日夜为伴,孩子大部分的行为习惯都是以父母行为为参照的。他们认为父母的一切言谈举止都是最标准、最美好的,对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有强烈的模仿欲望:父母的走路说话、待人接物、欢乐与痛苦等,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努力去模仿,无论好坏都照单全收。这种影响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其作用也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
父母的言谈举止,就像一本无言的教科书,虽然没有文字,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从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没有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父母自己就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要求孩子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父母也要率先示范。只有这样,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情绪传染 家长传递正能量
“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我们的心态了。因为我们的心态不仅影响到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会对孩子的心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池女士这样告诉记者。池女士与自己的孩子关系很融洽,平时很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她谈到:“自己不会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里。有次因为工作原因,心情不好,孩子向自己讲述在学校的趣事,自己没有用心听,孩子的情绪一下由兴致勃勃转到了很低落,当时就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不对,后来就尽量改了”。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父母都要放松心态。即便是育儿专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样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么一想,我们就没什么好紧张的了。
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是,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你们彼此都应该感到快乐。只要你们彼此都觉得很快乐,你就成功了90%。
丁利告诉记者,教育没有什么太大的规律可言,同样的方式适合这个孩子,但不见得适合那个孩子。同样的孩子,不同的人来养育,也会养育出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孩子,同一个人来养育,也一样养不出同样的孩子。孩子作为个体,他们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最独特的。
温馨提示 习惯无大小 处理需得当
大吼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4岁的女儿不是时候地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 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为什么买鸡不买鸭”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女儿的面吵翻天,事后又言归于好。
提醒 家长的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
对孩子的有求必应 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儿子却很大方,他要奥特曼、要超人都照给不误,也不叫他节省。
提醒 家长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怎么能体会到挣钱的辛苦。
当着孩子抱怨 家里电视机坏了,你请儿子的舅舅来帮忙修理。到了约定的时间,舅舅却打电话说有急事来不了了。你挂断电话,对孩子和妻子抱怨:“你舅舅太不守信用了!以后再不找他帮忙了。”
提醒 责备和埋怨不仅无济于事,还给孩子做了一个坏的表率:在面对失望的时候,我们没有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是一味责备和埋怨别人。
刻意的完整家庭 某一天,你突然发现爱人有外遇了!从开始时的震惊和恐慌,到最后的容忍,你告诉自己:“只要他/她还要这个家就行了,你还图什么呢,不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吗?”
提醒我们“善意”营造的一个貌似完整的家,并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温暖和爱,“同床异梦”和“貌合神离”带给孩子的将是对生活的不信任,对人间真情的误解。
做不到言传身教你在家总是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
提醒 我们说一套,做一套,对于一个没有形成适当的道德感的孩子,当他长大后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种种诱惑时,很难有定力守护好自己。
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 孩子在游乐场上迟迟不走,你催了一次又一次,只见小朋友越来越少,你对孩子说:“别的小朋友都回去了,你也该走了吧!”终于把孩子拖走了。
提醒我们总是用相对于别的小孩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这会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别人比较上,并将此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长大之后做事就会轻易受其他人影响。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