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孩子认为父母爱自己的方式不对
前一段时间,为了寻找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缓解亲子关系的方法,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兼职研究员、兼职教研员,58中学高级教师何伟在100名学生中发放了一份关于“家庭教育沟通情况”的调查问卷。在“你认为父母是否爱你,爱你的方式对不对”一栏中,100%的学生确定家长是爱自己的,认为爱的方式不对的占41.9%,认为爱的方式有时对有时不对的占33.3%。
学生小于说:“爸爸妈妈是爱我的,每天丰盛的早餐,临走时的叮咛,阴雨天时送到面前的衣物,我都看在眼里、热在心里。只是有时他们爱的方式有点不太合适。”
面对如此爱自己的父母,有多少孩子愿意和他们说心里话呢?调查问卷“你是否愿意和家长说心里话”一栏中,竟然有70%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
一名学生说:“平时和家长的交流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我们的心事都喜欢和朋友、同学倾诉。”
孩子认为父母更关心成绩
明明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为什么孩子们还要禁闭自己的心门呢?有76.7%的学生表示,不愿和父母交流是因为他们太专制了,多数情况下只关心学习成绩而忽略自己的感受,限制自己交往的空间和做事的独立性。
学生晓阳说:“他们除了让我好好学习之外,应该不会说别的。”
学生丽丽则认为:“他们总认为我小,没主见,结果什么事都愿意帮我做决定。就说去商场买衣服吧,每次都是他们做主为我选,我要是说喜欢哪一件,他们准保给否了。”
“父母不理解我,也不信任我。要是看见我和哪个异性同学走得近了,就会说一些‘不准谈情说爱,否则耽误学习’之类的话。放假我要是出去,他们每次都追根问底。”学生小韩说。
学生晓凤写给爸爸的一段话,更是说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爸爸,您还记得吗?小学时,同学取笑我:“那么高的个子学习还不好,丢不丢人啊!”这句话让我的心灵很受伤害。回家后,我跟您说,您却也说出了和他们一样的话。您知道这对我伤害有多大吗?爸爸,我多想和您做朋友,把心里话都说给您听!可每次我说错了话或做错了事,主动告诉您时,您都会骂我,很少考虑我的感受。面对这样的您,我只能选择沉默……
家长渴望读懂孩子的内心
孩子有心事不愿意和家长交流,认为家长不够关心自己的感受,不够理解自己的心灵。那么,作为家长,又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调查结果显示,75%的家长都迫切希望能拉近与孩子心灵的距离,而且平时会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想与孩子保持好的沟通,只是我们所关心的学习、生活等问题,常常都是让孩子反感的话题。有时因为我们太急于了解,可能对孩子说话的方式也不太注意,结果谈到最后常不欢而散。”家长李女士表示,虽然自己从心里想读懂孩子,可沟通起来真不太容易。
像李女士这样经常主动和孩子交流,但却感到沟通困难的家长,占到被调查家长总数的一半。而在被调查者中,有25%的家长平时很少与孩子沟通或者是不沟通,除了工作忙没时间等原因外,自叹文化水平低、不知怎样沟通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那么,当家长和孩子面对某件事情意见有分歧时,有多少家长愿意倾听并采纳孩子的意见呢?问卷结果显示,100%的家长表示,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孩子的意见。
“在多数情况下,对孩子的合理意见我们会采纳,不采纳也是因为他的想法会影响学习和休息等。”一位家长说。
平视孩子、用心沟通会有转机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也有很多家庭亲子关系非常和谐,他们的经验或许对困惑中的家长有所帮助。
欣然的家长:每天晚上孩子放学回家,我们娘俩都会聊天。我问孩子:“你今天快乐吗?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听我这么一说,孩子就会说个不停:哪个同学挨训了、上体育课立定跳远哪个同学坐地上了……说着,她给我表演怎么跳的,我告诉她好好练,肯定会有进步。除此之外,我还会问问孩子一天学什么了,有时候给她讲讲青春期的常识、怎样自我保护、发生意外时怎样自救……孩子遇到挫折和我说时,我会安慰、鼓励她,给她一个拥抱,有时拥抱是最好的表达爱的方式。
王立平的家长:一次英语测验时,孩子因为提前答完卷子,就自己做起了数学题。做数学题的过程中,他问了同桌一道题,结果被老师看到,误认为他作弊了。这事对孩子的打击很大,回家后闷闷不乐。吃饭的时候我问他怎么了,他哭了,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我和爱人听完后,首先表示对他理解和信任,然后帮他分析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有如何理解老师的苦心,孩子最终破涕为笑。在对待异性问题上,我们从来都是支持他和异性交往,但会渗透他这种思想:和异性交往很正常,同学之间纯洁的友谊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感情,在友谊面前不分性别……几件事之后,他更愿意和我们谈心了。我认为,家长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事情,只要孩子向你敞开心扉,无论孩子内心想法怎么样,都应该认真对待。
“其实,只要家长学会转换位置,真正用‘心’说话,改变这种现状并不难。”大庆市心理保健调适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任凯建议,“家长和孩子交流时,一定要把孩子当成独立、有思想,需要尊重个性和情感的个体。在说话时不妨先自我感受一下,看看这些话换成自己在听是什么感受,是否愿意接受。你如果乐于接受,单纯的孩子又为什么要禁闭心灵呢?”
记者:沈艳茹 秦巍巍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