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生活消费 > 健康 > 健康提示

【养生】欧NO 不吃药不洗澡 苏麻喇姑高寿九十

2015年03月21日 10:31    来源:39健康网    
分享到:    

 

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上真实的苏麻喇姑

因为电视剧《康熙王朝》和《孝庄秘史》的热播,女强人孝庄文皇后身边的特助苏麻喇姑也为大众所熟知。苏麻喇姑并没有在正史中出现过,二月河曾经接受采访时,说这一人物是从野史中得来的。现在认为苏麻喇姑确有其人的主要依据仍然是清朝贵族昭梿的历史笔记《啸亭杂录》,据《啸亭续录》卷四记载:

“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之侍女也。性巧黠,国初衣冠饰样皆其手制。仁皇帝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故宫中甚为高品。至康熙壬午始逝,葬以嫔礼,瘗于昭西陵侧,以示宠也。姑性好佛法,暮年持素。终岁不沐浴,惟除夕日量为洗濯,将其秽水自饮,以为忏悔云。”【1】

那么这段记载到底可不可信呢?我们先来看看昭梿是怎样一个人。爱新觉罗·昭梿,满清贵族。生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是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的第六世孙,原封康亲王。后乾隆念及代善立下累累战功,又改封其父永恩为礼亲王,恢复了代善当年的爵号。嘉庆十年,昭梿袭封了这一爵号。昭梿爱好文史,精通满洲民俗和清朝典章制度。《啸亭杂录》是他留给后人最有名的读书笔记,该书分为《啸亭杂录》、《啸亭续录》,涉及民俗、人物、宗教、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个人生活琐事、读后感等,范围很广。有些文章还有独家报道性质,能补正史之不足。《清史稿》许多史料,就有源于这卷笔记的。昭梿治学严谨,凡涉及历史事件多为亲历,如系道听途说则注明来源,因此错误不多。《清史稿》卷三十礼烈亲王代善传附昭梿传。再加之他本身作为皇亲贵胄,与皇室联系紧密,并且距离康熙一朝也相去不远。

由此看来,《啸亭杂录》关于苏麻喇姑其人其事的记载还是很可信的,历史上确实有苏麻这个人。另外,《宫中档案康熙朝奏折》、《满文朱批奏折》里也都有对苏麻喇姑的记载。比如:

“……苏麻喇额涅格格、爱绅之妈妈(妈妈即汉语中奶奶。爱绅的身份不详),猪肉各三斤。……”【2】

 

康熙王朝--苏麻喇姑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苏麻喇姑。(图片来自网络)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月初二日,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兼内务府总管马思喀等,就宫内外各项人员的口粮数额,向玄烨奏报,其中述及苏麻喇姑:“……苏麻喇额涅妈妈、格格等八人、萨满一人”,“一人一日用稻米”若干。【3】

对于苏麻喇姑的不同称谓,据清史专家杨珍研究员考证,“额涅格格”、“额涅妈妈”,都是满语。“额涅”,即额娘、母亲;“格格”,本意为“姐姐”,是对女子的尊称,亦用于皇室女儿的称号,对于苏麻喇姑所取之意,当是前者;“妈妈”,即奶奶、祖母,也可用来泛称年长的妇人。苏麻喇姑的这几种称谓,体现出她同孝庄、玄烨及其儿女们之间的关系,即孝庄称其为“格格”,玄烨称其为“额涅”,皇子、公主们则称其为“妈妈”。因为只有“主子们”对苏麻喇姑如此称呼,宫内才能仿而效之,作为通称,并见诸内务府大臣的奏折。【4】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苏麻喇姑去世时,她的名字已成为“苏麻喇”,而不是“苏墨儿(尔)”了。“苏麻喇”(sumala)是满语,与蒙语“苏墨儿(尔)”意思相近,即“半大口袋”。因长期生活在满族上层人物身边,她的名字在保留原意的前提下,被改为满语,后来,又被人们称为“苏麻喇姑”。【4】

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名默默付出的女人。而一代明君康熙帝的背后,却有一群为他默默付出的女人。祖母孝庄文皇后是最功不可没的一位,但除了祖母外,生活上给予康熙无微照顾的乳母瓜尔佳氏,学习上给予康熙悉心教导的苏麻喇姑,都是不可或缺的。从《啸亭杂录》来看,苏麻喇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人。康熙帝年幼时,作为小皇帝的启蒙老师,“赖其训迪,手教国书”。而“国初衣冠饰样”,皆苏麻喇姑“手制”。另据《清史稿》载:“清自崇德初元,已厘定上下冠服诸制。”(《清史稿》卷103,《志》78,《舆服》2)苏麻喇姑参与的,就是这项工作。

不管是因为祖母的缘故还是从小相处的师生情谊,康熙帝对苏麻喇姑非常敬重,称她为额涅(母亲)可见她在康熙眼里以及皇宫中的地位远不是一般侍女所能比的。在孝庄文皇后去世后,苏麻喇姑担任了十二皇子胤祹的养育之职,彼此共同生活了近二十年。胤祹和苏麻喇姑感情非常深厚,从奏折中可以得知,胤祹称苏麻喇姑为“阿扎姑”。【5】据杨珍指出,“阿扎”为满语,与额娘、母亲同义。“阿扎姑”可译为“母姑”。胤祹一反其他皇子对苏麻喇姑的叫法,不称“妈妈(奶奶)”,而呼为“阿扎姑(母姑)”,可见苏麻喇姑是以母辈身份抚养胤祹,彼此是做为母子关系。苏麻喇姑对胤祹的教养是非常成功的,康熙晚年,诸皇子拉党结派,十四阿哥以上完全没有介入者很少,而胤祹就是其中之一。苏麻喇姑病重时,胤祹日夜看护,正如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奏称:“自妈妈生病之日起,十二阿哥即日夜守在妈妈身边,阿哥的福晋也昼夜在旁看护。”【6】直至苏麻喇姑去世。

 

沐浴用品-小紫花

(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多才多艺与抚养皇帝皇子的功劳外,苏麻喇姑在生活上还有两大特点:一是终年不洗澡,“终岁不沐浴,惟除夕日量为洗濯,将其秽水自饮,以为忏悔云”;二是终生不吃药,并且似乎康熙皇帝和他的儿女们也都知道这件事。

据目前的资料记载,苏麻喇姑老年病重,皇子们心急如焚,觉得不能坐等朱批,眼看妈妈病至垂危,于是不顾大夫的意见,劝请妈妈服用西伯噶古纳。胤祉、胤禩和胤祹一起,按照皇父的旨意,在苏麻喇姑耳边轻轻说道:“这是主子送来的一种草根,已与白煮鸡汤掺在一起,请妈妈喝下。”然而,苏麻喇姑坚决不喝,她说:“见今我的病已经如此,主子想让奴才活下去,特地从远方送回草根,让我服用,如此殊恩,奴才断难承受。只是奴才从小不吃任何药,这是主子原本知道的。虽说这是草根,但也算是药呀!我的病已至尽头,即便服药,也无益处了。”皇子们很了解妈妈的脾气,听罢没有灰心,依然恳求她服用。起初,苏麻喇姑还婉言拒绝,后来终于有些不耐烦了,以命令口吻说:“阿哥们照我所言具奏,主子会懂得我的意思。”言罢遂紧闭双目,不再理睬身边的皇子们。【7】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七日,苏麻喇姑逝世,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一生,终年90多岁。康熙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她安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东南方向新城,其陵寝规格依照嫔的等级建造。

  参考文献:

【1】(清)昭连《啸亭续录·苏麻喇姑》

【2】故宫博物院(台北):《宫中档康熙朝奏折》,第9辑《满文谕折》第2辑,第865-877页

【3】满文朱批奏折,马思喀等奏,康熙三十四年十月初二日。

【4】杨珍《康熙皇帝一家》,学苑出版社,2003

【5】满文朱批奏折,胤祉等奏,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九日

【6】满文朱批奏折,胤祉、胤禩等奏,康熙四十四年

【7】满文朱批奏折,胤祉等奏,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不洗澡不吃药?专家:养生理念是随时代而改变的

据(清)昭连《啸亭续录·苏麻喇姑》记载,“姑性好佛法,暮年持素。终岁不沐浴,惟除夕日量为洗濯,将其秽水自饮,以为忏悔云。”意思是说,苏麻喇姑在生活上有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是终年不洗澡,只有到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体,然后再把这些用过的脏水喝掉。但苏麻喇姑却又非常长寿,活了九十多岁。

很多现代人感到很不可思议,为什么不洗澡不爱卫生也能长寿?就此,我们采访了对国学文化有着很深研究的独立学者栗强老师,听听他的独到见解。

栗强,北京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在cctv读书栏目及旅游卫视国学堂等多家电视台讲解国学文化类节目。曾组织编写中医、中西医结合类图书及佛典著作。

不洗澡乃生活环境决定

栗强老师说,首先,苏麻喇姑之所以会有常年不洗澡的习惯,这和她的民族是紧密相关的。很多北方民族,也即在寒带的少数民族,都有禁止洗澡的风俗。另外,苏麻喇姑作为穷苦牧民出身,后来又是婢女和宫女,从她自己所处的身份地位,在早年的时候也没有条件洗澡。其次,如果站在卫生和疾病健康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为人在洗澡后,容易着凉、受风,反而更易得各种各样的疾病。不仅仅是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寒冷地区的民族,对洗澡这个事情的禁忌是普遍的。像早年的陕西、甘肃,现在的西藏等洗澡不方便的地方,都有一生只洗一次澡、两次澡的习惯。

栗强老师表示,洗澡这个问题,更多的是文明史,而非养生学的问题。站在中国传统学的角度上,古人认为洗澡伤阳气,过多洗澡反而不如不洗。“我在给病人看病时,很多时候也会建议他们用泡脚来替代洗澡。”

另外,栗强老师说,《啸亭续录》里关于苏麻喇姑不洗澡的记载,其可信性到底有多高,我们还持谨慎怀疑态度。

 

沐浴用品--白色系

(图片来自网络)

养生理念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

今天我们认为正确的,在过去和将来不一定就正确

到底怎样的养生观念是正确的?栗强老师表示,至少站在大的文化学和历史学的高度来看,很多今天人认为正确的健康理念和观点,在过去可能不这样认为,在将来可能也不会这样认为。健康的理念随时是变化的,而非僵化的。例如最近关于喝牛奶到底好不好的问题,科学家、医学界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之前,大家毫无疑问认为喝牛奶是一件好事,但现在已经有了质疑。

栗强老师说,与其强调苏麻喇姑不洗澡,不如说是强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完全有不同的健康观念,至少别觉得今天我们认为的颠扑不破的健康观点,就一定可以持续下去。

不洗澡与信仰佛教无关

《啸亭续录》说苏麻喇姑信佛,那么这两个生活习惯是否与她的宗教信仰有关呢?栗强老师持反对意见。他认为,释迦摩尼是生在印度、长在印度的人,在那个地方,勤洗澡是必须的。热带民族不洗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仅仅是身体上不舒服,并且也容易引发传染病的流行。不洗澡是北方民族,也即寒带民族的生活习惯。北方民族不洗澡是一种经常性行为,热带民族洗澡是一种经常性行为。在人对大自然的干预,没有现在这样强烈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上述这样一种情况。

佛教是反对苦行的,即便是苦行僧,在他们的禁忌中,包括饿肚子,也没有不吃药不洗澡这一教义。对于生病不吃药这件事情,佛教是自古以来最强烈的的反对者。若非出于健康的目的,即便是随顺世俗(不要别人觉得你太怪了),也需要吃药。宗教要考虑教义的合理传播,以及传播到什么人那里去,如果把自己弄的最后变成一个奇异奇特的事物,吸引来的都是一群对奇异奇特感兴趣的人,这对宗教传播是很不利的。所以,佛教反对不洗澡不吃药。我们看佛经也好,看历代故事也好,各个传统宗教都可能反对过于神异化的事情,但反对得如此坚决、如此彻底的,也就是佛教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