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珠林寺羌姆全景。
“羌姆”的宗教功能主要为“平息世间的饥荒和战乱等”。每逢释迦牟尼的诞辰、藏历新年以及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教节日,全国各大藏传佛教寺院,如西藏的哲蚌寺、札什伦布寺、桑耶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内蒙的五当召、北京的雍和宫等,都要举行盛大的“羌姆”活动。数以万计的信徒为了能亲临祭祀活动,有的不远数百里之遥,提前若干天便携家带口启程奔赴各大寺院,以对神灵进行崇拜和求得自己与家人愿望的实现。
羌姆的起源
“羌姆”意为跳神,又称为金刚舞,是藏传佛教中非常独特而神秘的祈祀仪式和舞蹈艺术。公元七世纪中叶,佛教开始传入西藏。佛教思想传入以后遭到苯教信徒的强烈反对,一直到了八世纪才开始建寺,译经。藏王赤松德赞信佛,从克什米尔迎来莲华生大士,弘扬佛法。他认为,光靠传播佛教思想,不易博得西藏各阶层的尊崇,只有把这种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统治思想结合起来宣扬,才能引起广泛深刻的影响,佛教才能传播下去,扎下根来。因此他大力推行佛教西藏化,就是在这种过程中,在修筑山南桑耶寺的时候为“调伏恶鬼”,莲华生大士“建立鬼神所喜之供礼,歌唱镇伏傲慢鬼神之道歌,在虚空中作金刚舞步,并加持大地地基等”(引自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西藏王臣记》)。这种宗教哑剧舞蹈经过相继改进、规范,逐步演变传播,便是流传到后世的“羌姆”。
当然现在的“羌姆”与当时莲华生大士的“降魔舞”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金刚舞,是从13世纪宁玛派的伏藏大师古乐曲旺开始的,对于它的成熟,11世纪以后藏传佛教后弘期密宗大师功不可没。
关于“次久”羌姆
我们这次山南之行第一个周末的最后,赶到敏珠林寺,如愿看到半天的“次久”金刚舞蹈。“次久”意为藏历初十,莲华生大士一生中很多重要事件都发生在初十,并且在他离开西藏后,每月初十都要乘着第一缕阳光回来探望。“次久”金刚舞主旨是歌颂纪念莲华生大士的八种示现,因此又叫“古如琼结”。伏藏大师古乐曲旺在德呷山洞发掘出伏藏经书,根据其中的莲华生大士传记编排出此羌姆,并于藏历五月初十第一次由登仓寺正式演出。翌年改由桑耶寺表演,登仓寺每逢猴年才表演一次。另外,楚布寺虽是噶举派寺庙,但是每年夏季的“雅羌”,也都要跳“次久”金刚舞。
砍杀妖魔的忿怒尊。
敏珠林寺“次久”羌姆
敏珠林寺作为宁玛派主寺之一,每年在五月初十跳一整天的“次久”。传说敏珠林寺护法神麦吉·勒吉卓玛原本是西藏最著名的女活佛玛吉拉珍,她性情嫉恶如仇,不容许任何人随意改动“次久”,因此这里的“次久”金刚舞最为正统,接近古乐曲旺大师的原创形态。
我们到达时正是中午休息时间。平时安静的寺院早已被各种车辆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寺院附近的空地铺开各种做小生意的地摊。转经的、买东西的、吃饭的、闲坐的、聊天的、等待下午开场的……过节一般热闹。我们在寺院餐厅好不容易有位吃上顿饭,就赶紧进去表演场地(主殿祖拉康前方广场),找到二层较好的位置,掏出各款“长枪短炮”准备欣赏和拍摄。
仔细的现场观看与事后的翻阅资料之后了解到,敏珠林寺的“次久”比较简洁,只有七场,每一场都比较长。第一场,仓央巴(即断我执者),出现十位忿怒尊,穿咒师袍服,跳祈祷福不外泄魔不内侵之舞。第二场,青碧(即降福者)舞,舞师十人,带薄铜片面具,舞服五彩,摇动铃鼓。第三场,顿昂舞(意即狂暴猛烈),金刚罗刹士人上场砍杀“灵噶”鬼俑。
灵活自由的“梗”舞。
我们的观看从第四场开始,措林(即取供品者),由莲师幻化的戴红色面具的十位威猛神灵,代表莲师镇慑“灵噶”妖魔。第五场,“梗”舞(即阎王鬼卒),舞者戴骷髅冠、各色面具,头插三角旗,脑后披下五彩绸带,系于腰间,光脚蹦跳。他们的任务是赶走吃人的罗刹。这是舞蹈中最为活泼的一群了,他们先在场地正面主殿的阶梯上下,左右180度地弯腰摇头晃脑,然后跑入主场四处跳动,一手持热巴鼓,一个持弓形鼓槌,鼓打得热烈欢快,舞姿也相当自由和丰富。
第六场,康珠德阿(五部空行)之舞。由男性僧人扮演的女性空行手持热巴鼓和鼓槌,弯下身子,低头发出独特尖锐的啸声,初听不太理解,后来询问之下才知这是空行们在高声歌颂莲华生大士的殊胜功德。
八大莲师一一出场。
第七场,古如琼结(莲师八大化身)之舞。这是整个“次久”羌姆的结尾、高潮和重头戏。在庄严仪仗队和乐队的迎请带领下,莲华生大士示现的八位化身一一出场,转绕之后坐成一排,接受供养。藏族群众成群结队上前敬献哈达,不一会儿,每位莲师都被洁白的哈达所淹没。最后,每一位莲师一尊接一尊地起身舞蹈全场。最后忿怒莲师跳完,整个羌姆也就圆满结束了。
奇妙的是,最后莲师的两位忿怒相舞蹈时,本来晴朗的天气也随之变得“忿怒”,大风扬起沙尘,天空电闪雷鸣。就在最后一位舞蹈结束,所有表演人员进入主殿后不到一分钟,蓄积已久的倾盆大雨突然哗啦啦泼下来。据说这是非常吉祥的征兆。在“甘露法雨”的滋润下,藏族群众四散开来,我们也在满天红霞中结束了在山南的第一个周末,踏上归程。
专注观看羌姆的藏族老阿妈。
【山南探线1】随着雅鲁藏布江转一圈山南
【山南探线2】坐看云起:丹萨替寺
【山南探线3】拉姆拉措 护法女神的头颅
【山南探线4】拉加里王宫 童话般的存在
【山南探线5】老壁画:当时间把过往抹成斑驳色彩
【山南探线6】敏珠林寺“次久”羌姆
【山南探线7】桑耶寺“则玛热”羌姆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