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在西藏的地位,相当于河南的安阳、陕西的咸阳、北京的平谷,有“圣城拉萨,文化山南”之称,是藏民族和藏文化的发祥地。
雅砻文化发祥地——山南
山南,西藏七地市之一,因地处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南而得名,地处雅砻河流域,历史上又被称为雅砻。位于拉萨南部,东接林芝,西依日喀则,南临不丹与印度,边境线长达600多公里。
很多人也许对山南并不熟悉,但对山南的景致却不陌生。西藏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寺院——桑耶寺,三大圣湖之羊卓雍错,拉姆拉错湖等位于山南境内,拉萨贡嘎机场也位于山南贡嘎县境内。
从拉萨出发,走机场高速,穿过嘎拉山隧道,就到达山南境内。顺雅鲁藏布江南岸一路向东,沿途村落飞驰,绿树掩映,左旋柳与高大的白杨树分立道旁,油油的青稞 地在河谷依地势铺的是起伏错落。偶尔闪过的油菜花,只有尺把长的样子,却也开的是满眼黄花,在碧水绿柳的高山河谷间,迎风怒放,景色醉人。
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乃东县泽当镇,距拉萨市160公里。泽当,藏语,意为“猴子玩耍的地方”。因先后历经吐蕃王朝、拉加里王朝、帕竹王朝,山南又有“三大王朝故都”之称,以雅砻藏文化发祥地冠绝藏地。
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
泽当,距离桑耶寺还有51公里。
从拉萨出发,到桑耶寺有三条路可走:一条走机场高速过嘎拉山隧道沿雅鲁藏布江(以下简称“雅江”)北岸向东,单程140公里,是最近的一条,目前正在修路, 白天限时通行;一条沿拉萨河向东,走达孜、墨竹工卡,从墨竹折向南,走山间小路到达桑耶寺,这也是很知名的徒步线路之一;一条沿雅江南岸向东,自泽当大桥 过江再折向西穿行。加上路途其他景点,往返一天行程约500公里。
这一段雅江河流平缓,沙洲遍布,河谷开阔,江天一色。山南地区雅江两岸山体沙化严重。江侧风沙渐紧,两岸崖壁间裸露出大片的沙地,某些区域黄沙漫漫,沙峦起伏,恍若置身南疆地界。
过雅江大桥,沿北岸调头西返,不时可以见到三三两两的藏族工作人员戴着口罩和帽子,在沙丘之中埋草治沙,引水植树。高原植树之难,近几年已有所改观,但成活 率依旧不高。一路攀爬,望不到边的羊群在高高的石壁间跳跃,既不恐高,也没有高原反应,让人赞叹。到孜隆山顶,铺天盖地的风马旗遮盖了整个山口,把蓝天切 割成规则的条块,猎猎飞扬。过了山口就进入扎囊县境内,桑耶寺不远了。
桑耶寺,位于山南扎囊县桑耶镇,雅江北岸的哈布日山脚下,藏文意为 “吉祥永固天成桑耶大伽蓝”。桑耶寺始建于公元767年,寺院选址在金城公主儿子——藏王赤松德赞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赞的冬宫附近,历时12年竣工落 成。桑耶寺修建时间远晚于大昭寺、小昭寺和昌珠寺,但却拥有独立财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
车在寂寥的群山间飞驰,突然转入一个小小的镇子,路尽头巨大的庙门直插云天,白墙金顶,并不显得傲然,似是千年前的旧相识,故地归来,找不到一丝陌生的感觉。寺庙虽历经战火,历朝历代不断重建,还是旧时模样。近年来,藏地寺庙又迎来了一个建设高峰期。
桑耶寺以东为上,寺院四面分设四门,整个建筑群在群山之间的平原上,布局宽松疏落,大方得体。主殿乌孜大殿居于寺庙正中。三根风马柱高高伫立,一块椭圆形的 不规则石头立于大殿正前方的石座上,涂满了厚厚的酥油,阳光下仔细辨认,上面有汉藏两行文字: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大殿分三层,下层为藏式建筑,以 石筑砌,中层为汉式建筑,以砖筑砌,顶层为天竺(印度)式建筑,以木搭建,大致反映了三种文化形态在新兴的佛教文化中的亲疏结构。这也是“三样寺”名称的 由来。
大殿正门南侧,有一块古老的红色石碑,依墙而立,千年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大门正廊上挂着一口唐代古钟,这是西藏历史上铸造的第一口铜钟,浑厚拙朴,造型雅致,有大唐遗韵。在大殿正前方是高达九层的格古康,意为“展佛殿”,20世纪60年代上面六层被拆毁,现已基本修复。
壁画,是藏族记录历史的方式之一。与其他古老的寺院一样,桑耶寺乌孜大殿的壁画也是藏族文物史上的瑰宝。壁画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广泛。
爬上寺东南的海布日神山,可以俯瞰桑耶寺全貌,壮观的曼陀罗式“坛城”造型,佛塔环抱,绿树掩映,让人不知梦里身是客,往事越千年,静悟世间百态,聆听梵音叮咚。因缘巧合,随行队伍多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刚刚满月的流浪小狗,随我们踏上了返回泽当的旅程。
乌孜大殿门票40元。
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回到泽当,已是下午3点时分。
出泽当向南,有两条路可走:一条向东南,过昌珠寺,路标显示距离雍布拉康还有8公里;一条自昌珠寺向西约一公里,再折向南,是琼结县藏王墓方向,距离泽当28公里。
时间关系,本次行程我们的目的地是雍布拉康。
柏 油路路况很好。这里比拉萨海拔略低,满目葱茏,又是一番绿色光景。山南盛产西瓜,马路两侧是排列整齐的温室大棚,路边随处可见遮阳伞下的西瓜摊。山南的西 瓜,类似于北京大兴挂在瓜架上的小西瓜,个头适中。温差大、日晒长的缘故,口感很甜,吃起来爽口解渴。西藏的物价与北京相比高的离谱,尤其是水果、蔬菜和 洗漱日用品,一般价格至少都要翻番。
转过一个山口,在图片里见过无数次的雍布拉康,像突然拉近的长镜头,雄踞于扎西次日山顶,映衬着白云碧空。
今天的雍布拉康,依清末建筑原貌修复于上世纪80年代。从遗址痕迹判断,修复的仅只是吐蕃王朝时期整个宫殿建筑群的一小部分。古格王朝遗址很好的保留了吐蕃王朝的建筑文化特征,自上而下,依次为王宫、寺庙、大臣、贵族、军队和平民居住地。
整 个山峰自东向西延伸,山下是视野开阔的山间盆地,青稞与油菜花交错辉映,挺拔的杨树如排列整齐的卫兵,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南北两侧均有登山阶梯,北侧还 有马道,一般游客从北侧上山,南侧少有人走,荒草疯长,人迹罕至。经过近几年的开发,旅游业已成为山下小村落的支柱产业,停车场附近是中外游客集散地,茶 馆、小饰品、特产商店随处可见,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马,游客可骑马上山,也是一种蛮有风味的深度体验。
山脚下村子的东北方向,是闻名遐迩的嘎 尔泉,历经千年,至今不竭,清泉四季长流,甘甜清冽。嘎尔,就是松赞干布的另一位重臣——大论(臣)禄东赞,也称嘎尔禄东赞,全名为嘎尔东赞宇松,出生于 山南隆子县列麦乡,吐蕃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史载:“东赞不知书,性明毅,用兵有节制。吐蕃依之,遂为强国。”唐贞观年间,先后赴尼泊尔、大唐 替赞普迎娶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大唐六试婚使的典故,成为传诵千年藏汉联姻的佳话。泉水前是禄东赞的白色大理石雕像,泉水边有不少藏族老乡在打泉水,洗 头、烧水、过林卡。
村子尽头,泉水西北方向,是一座新修的寺院——萨迦班智达诵经堂,看样子应该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典型的萨迦派建筑风格。寺外广场是拍摄雍布拉康的绝佳场地,整座山峰尽收眼底,镜头里,雍布拉康披着霞光,通透无比。
门票30元。
藏王墓
根据《贤者喜宴》和《西藏王统记》等史书记载,藏王墓是吐蕃时期历代藏王的寝陵,主要坐落于琼结县东嘎沟口和穆日山脚下,是吐蕃王朝历任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
泽当西南约40分钟车程,是吐蕃王朝发源地之琼结县城所在地。和风宜人的乡间道路并不宽阔,峡谷两侧是肥沃的田地,山坡上佛塔点点、牛羊朵朵,雅砻河水奔流不息……
穿 过县城,一个方方阔阔的大土堆吸引了大家的视线。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土堆略呈圆形,高可十数米,四壁如黄土高原般向下倾斜,沟壑纵横,黄色的建筑物隐约可 见,彩色的风马旗在山顶猎猎飞扬。远远望去,一个长条状的赫黄色人工土台兀自躺卧着,白云千载,时空悠悠。走近了,人工夯土的层层痕迹依稀可辨,整个墓地 荒芜一片。墓葬东侧明显是现代修葺的台阶,曲折攀升,红黄相间。
这便是一代雄主藏王松赞干布(公元617年-650年)的王陵,也是陵区最大的陵墓,以“红墓”著称。当年禄东赞迎娶的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均长眠于此。
虽是周末,人并不多。登上高台,迎面是一个小小的院落,这里是供奉松赞干布、两位公主和几位重臣的寺庙。导游介绍,院落的下面就是藏王的陵墓。松赞干布墓有9座或5座设计为方形的墓室。
站在藏王墓顶端极目远眺,远山耸峙,沃野千里,云垂四野,阡陌开合。附近的陵墓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在千年的风雨剥蚀之后,仅剩下不规则的半圆形小土堆。松赞 干布墓东北侧是赤德松赞(公元764年-815年)的陵墓,它的不同之处是在陵墓东侧,有一座黄墙红顶的方形建筑,实际是一座仿汉式的现代建筑——碑亭。 据工作人员介绍,建筑里面就是著名的赤德松赞墓碑。沿青稞地穿行,路边的兰花开的正闹,一丛丛,一簇簇,满是浓浓的蓝色。碑亭大门朝北,并无人值守,荒草 萋萋,显得有些破败和落寞。从正门台阶下去,深可4、5米,形制与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又叫舅甥会盟碑)相似,上覆宝珠翘角盖顶,下为驮碑赑屃,正面 为古藏语碑文,碑通高约8米,立在一千多年前的地面上,仍高出今天的地面近3米的样子。它是目前整个墓区仅存的几件地上遗存之一。
门票35元。
四大综合性祖寺之昌珠寺
泽当南郊贡布日山南麓,在去雍布拉康的路上,有一座西藏历史上地位十分特殊的寺院,这就是昌珠寺。
寺庙座东朝西,昌珠寺始建于公元641年松赞干布时期,系西藏吐蕃时期第一批兴建的佛教寺庙之一。
昌珠寺初时规模很小,只有6间6柱和祖拉康(相当于汉地寺庙的大雄宝殿),在现主寺对面,叫乃定拉康,由第一层的“乃定学”和顶层“乃定当”组成。同桑耶寺、大昭寺、白居寺并称四大“无宗派观念”的综合性祖寺。
寺庙分前后两进,布局别致:前部是一小庭院,后部是以措钦大殿为中心的拉康大院。小庭院大门过道上方悬有一口铜钟,与桑耶寺乌孜大殿门口唐代铜钟规格相似, 同为吐蕃王朝赤德松赞时期所铸,是唐蕃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我们环绕寺院,一座佛堂一座佛堂的拜访,千年的时光仿佛停滞了,依旧还是原来的老味道,跳跃的 酥油花,折射的光线,不知是阳光还是灯光,都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一起,澄黄,清澈,层次分明,参差有序。我们不觉放慢了脚步。佛殿一般都不大,十多平米的样 子,有的还要更小。藏地的寺庙并没有固定的布局,比如这个宫殿大致在寺庙的东北角,而大昭寺供奉松赞干布的佛殿则在西南角。
寺内珍藏着许多 珍贵文物,著名的有“莲花生八岁等身像”,“释迦牟尼缂丝唐卡”和吐蕃时期的古老壁画。唐卡,又名“唐嘎”,藏文音译,指刺绣或绘制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 卷轴画。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尤以明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为多。今天的藏地唐卡艺术以绘制唐卡为主。绘制唐卡依据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分为金唐、 赤唐、黑唐等,一般用颜料绘制在画布上,表面通常覆盖一层锦缎面盖。唐卡绘制都有严格的规格和标准。唐卡幅面大小不等,大的可达数千平米,小的不足一寸。 早期唐卡都是方形,后来逐渐演变为以长形条幅样式为主,通常悬挂于寺院殿堂、藏族民居中,可卷起带于身边。唐卡在藏族地区的盛行,应该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 居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藏地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路途遥远,唐卡便于携带,可随时瞻仰、赞颂、祈祷、保佑平安,故深得藏民族的喜爱。
为保护文物,房间中部建有一层玻璃挡板,珍珠唐卡就挂在里间佛龛的正中位置,一位喇嘛在里面为油灯添加酥油。夕阳从窗外撒入,房间里飘着淡淡的酥油香味。
门票35元。
红教三大主寺之敏珠林寺
早上8:30天刚蒙蒙亮,从拉萨出发直奔琼结藏王墓,拜访过雍布拉康和昌珠寺,回程到达敏珠林寺已是下午4点光景。
从泽当沿雅江南岸一路向西,按路标指示下路,车子折向东南方向,一条蜿蜒的小路紧贴着右侧山道消失在山谷深处。村落时隐时现,正是下午茶时光,偶尔炊烟飘散,村子一片安然。
大约20分钟车程,敏珠林村到了,群山环抱的山谷半坡上,敏珠林寺坐西朝东,沿山势铺开,山下一片开阔。
敏珠林寺
敏珠林寺与白日寺、多杰扎寺并称宁玛派三大主寺。他们和四川康区的噶陀寺、佐钦寺、白玉寺、协钦寺(均在四川甘孜州境内)一起,并称为宁玛派六大古寺。
寺庙主要建筑为祖拉康,坐西向东,高三层。穿过一道回廊,主殿左侧的大白塔巍峨高耸,造型又是一景,和周围矮小的白色佛塔并肩携手,山外白云苍狗,逝者如斯。
敏珠林寺以注重研习佛教经典、天文历法、书法修辞及藏族医药等多方面的知识而闻名。历代“藏历年表”均由敏珠林寺制定。
后记
这一天收获颇丰。山南盛产水晶和山南玉,早有耳闻。雍布拉康山下自发形成的特色小商品市场,我们貌似是冬日的第一拨客人,价钱自然格外便宜。同行者纷纷出手大量采购星月、凤眼、金刚等各种菩提子。如果对品相不是很在意,大约半斤重的六棱水晶柱才30元一根,令人欣喜。
门票25元。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