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进京前的彩排。
图为:西藏久河卓舞传承人尼玛旺久老人。
“久河”是西藏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一个行政村级建制的村名。西藏和平解放前,通称久河沟,在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加措时期就已出名。著名的国家级非文质文化遗产项目久河卓舞就从这里发源。
12月26日下午15点53分,根据琼结县文化站站长桑旦从北京电话告知,应中央电视台特别邀请,西藏久河卓舞于26日至29日将在CCTV4(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原创大型文化体验纪实类节目《非常传奇》录制节目,此节目主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你亲手触摸的温度里生存绵延”为理念,向世界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
说起久河卓舞,听当地老艺人洛桑讲:“久河卓舞队当年曾参加过桑耶寺竣工大典仪式,相传庆祝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卓舞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舞蹈,当时参加劳动及盛典的信众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后逐渐将此艺术形式传播到西藏各地,后来根据各个地方民俗文化的不同,慢慢形成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卓舞,自此,卓舞在西藏各地盛行开来。”
据史料记载,“久河卓舞”创建时期舞蹈段落共计分为12段:第1段:招呼结堆街的观众,来看节目;第2段:磕头祭供、供品祭天神;第3段:莲花生大师、持橛击岩;第4段:乌鸦舞出金刚步;第5段:金虎年,年初时跳的卓舞;第6段:加麻地方的卓舞;第7段:莲花生大师修建桑耶寺四角;第8段:一只公鹿,两只母鹿;第9段:莲花生大师,舞出净化场地步;第10段:跳出鹦鹉的舞姿;第11段:狮向雪山炫耀狮毛的舞姿;第12段:结堆街的人,请坐在垫子上。
以上12段中:第4段、第8段、第10段、第11段等段落是模仿动物编排而成。另外,久河卓舞与西藏其他地方的卓舞有所不同,每段有不同内容,人们直接感受到鼓舞的奔放气势和热烈情绪,显示出藏族儿女的热情、好客、大方和对生活执着与追求。
2008年2月,西藏琼结久河卓舞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曾参加西藏电视台藏历新年晚会演出。同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舞蹈展演 ”活动中荣获CCTV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蹈类银奖。
同年11月,国家文化部在台湾地区举办了“守望精神家园——首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久河卓舞队的舞蹈作品《雅砻春潮》应邀参加该项活动的特殊项目“国风——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在台期间,卓舞《雅砻春潮》作为压轴节目在台北市、台北县、台中市、台中县演出5场,观众场场爆满,受到了文化部领导和台湾观众的高度评价和广泛欢迎。
2011年,久河卓舞《吉祥鼓韵》在央视元宵节晚会演出,让亿万观众欣赏到了这古老舞蹈的风采。而到了2014年,久河卓舞更是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尼玛旺久老人成为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此次,在京录制节目的久河卓舞22名全部演员来自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的农牧民群众。其中,今年已81岁高龄的久河卓舞传承人尼玛旺久老人,从13岁跟着父亲、爷爷学习卓舞,到19岁当了久河卓舞舞师。在旧西藏,他家三代人到西藏各地跳卓舞乞讨为生,属于最“低贱的人”。如今尼玛旺久老人被当地政府聘请为“卓舞”老师,传承“卓舞”艺术,培养“卓舞”艺术接班人。
12岁的次仁顿珠是最年轻的卓舞演员,现就读于琼结县下水乡小学,此次也跟爷爷尼玛旺久一起进京录制节目,高兴的合不拢嘴。他说,学习久河卓舞更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在目前,很少有少年人能耐得寂寞,学习民间艺术。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学习,希望考一所北京艺校能把这门濒临失传的久河卓舞传下来并予以发扬光大。
据悉,《非常传奇》是中央电视台2016年度重点节目,以聚集非遗文化为主要内容,是一档具有中华文化基因、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节目,将于2017年春节期间在CCTV4晚间黄金时段播出,以使让全世界亿万观众感受和体验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讯员:曲杰)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