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结卡卓扎西宾顿藏戏的服饰及面具。
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巴白面具藏戏,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宾顿巴是藏戏最早的一个戏班,汤东杰布为造铁索桥,到处募化,吃尽了苦,感动了一位女神。于是,这位女神托梦给他,让他到山南琼结去找“七兄妹”(另一说是“七姐妹”)演戏募捐。他遵照女神的旨意来到琼结,果然有七个俊逸聪颖的青年男女。他让大哥当“甲鲁”,借用过去一个部落头人的名称,头戴大红的高帽,手拿竹弓,表示有权,藏戏中用以领班。三姐妹当“拉姆”,即仙女。三兄弟当“温巴”(渔夫或猎人)。汤东杰布当“格拉”(即老师)。他们编演了许多故事,募化了很多钱财,造了很多铁索桥。宾顿巴,藏语就是“七兄妹”或“七姊妹”的意思。所谓七兄妹戏班宾顿巴,还保留着最古老的表演艺术风貌,它的开场角色叫“阿若娃”,意为戴白胡子面具的表演者,“甲鲁”所戴帽子还是藏族早期“阿卓”(古鼓舞)舞队鼓手的“扩尔加”圈帽,而且他们的衣着、头饰和表演的舞蹈动作及姿式,仍保持桑耶寺壁画里白面具藏戏表演的形态。“温巴” 所戴的面具都是山羊皮做的,颜色是白的,保持山羊皮原色。其面具眼角向上,下眼皮盖住上眼皮,传说五世达赖喇嘛的眼睛就是这样的,因他对该戏班十分支持,所以模仿其形态而制成。原西藏地方政府规定宾顿巴在雪顿节表演《诺桑王子》的片断,很少演正本戏。其演出形式和风格在前藏各地也有所流传。
宾顿巴演出的主要剧目为《诺桑王子》,开始只演出其片断,后来学习蓝面具藏戏演出全剧。它的唱腔与山南的民间歌舞音乐相接近,藏族特殊的装饰音技巧“震谷”比较平直,并且在演出过程中多穿插民间歌舞“果谐”等。
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 供稿)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