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藏戏阿吉拉姆的面具。
门巴藏戏阿吉拉姆的服饰。
门巴藏戏是门巴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喜马拉雅山东南坡的门巴族聚居区,即现在的西藏山南市错那县勒布区。因为它直接采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所以民间称之为“门巴拉姆”,即门巴藏戏。相传18世纪末,强巴克龙从拉萨带回一部《诺桑王子》的藏文剧本,由此门巴藏戏开始在勒布流传。
门巴藏戏的表演按开场戏“顿羌”、正戏“雄”和结尾戏“扎西”依次进行,只有六个演员和一个司鼓钹的伴奏员参加,参演者皆为男性。“顿羌”也叫“琼根杂娃松”,意为“三个根本的来源”,指借藏戏开场仪式中的温巴、甲鲁、拉姆三个人物,演化成了门巴藏戏开场仪式中的渔翁(老温巴)、渔夫(小温巴)、甲鲁、仙翁、仙女(拉姆)、龙女六个角色。仪式中这六个角色先后出场跳舞、歌唱、表演,还穿插祭祀太阳神、香獐神、大象神、牦牛神、鹿子神、石磨神等表演。正戏开始后,六个演员除分别扮演剧中六个角色外,还要轮流串演其他角色,串演时服装、装扮都不变换。一般戏班除六个演员和一个伴奏员外,还有一个管理人,他也要参加开场演出。对鼓钹师的要求很高,他除司奏小鼓小钹外,还要谙熟全部剧情、戏词及全部唱腔、舞蹈动作和表演,以使鼓钹点与整部戏的节奏相吻合。门巴藏戏的表演源自门巴族的民间舞蹈、歌舞和宗教艺术表演,其音乐则源自门巴族民歌“萨玛”(酒歌),此外又吸收了门巴族的说唱音乐、古歌、悲歌和宗教音乐的艺术成分。门巴藏戏的服装主要以门巴族生活服装为基础,同时又受到藏族服饰的影响。在勒布地区,每年藏历新年期间,规定要连续七天演出《诺桑王子》,一天演一段。
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