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整治一新的山南市雅砻河泽当城区段。记者 刘枫 摄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生态之基。保护与整治水环境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山南市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统筹安排、狠抓整治,打响护水治水持久战,促进江河长治、清水长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治水不余力。水清河宴是每一个人对生态环境的美好期待,而加强水环境治理则是确保实现水清河宴的重要途径。
山南市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45条,湖泊121个,地下水约230亿立方米,年均径流量约706.5亿立方米,是喜马拉雅山脉北麓重要的水生态屏障和雅江中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近年来,为确保雅砻处处流清泉,山南市以改善水质为核心,以水资源综合整治为抓手,加大水体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推动河湖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从而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效果。
河长制为江河健康保驾护航
水无常势,河流八方,河湖管护、治理问题非常复杂。全面推行河长制,既是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事关民生福祉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强化落实,使其真正成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制度性保障。
为此,山南市设立了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河长体系;在市、县区两级分别成立河长办公室,强化了人员配备、确认了主体责任;制定了《山南市河长会议制度》,及时总结河长制工作进展,通报河湖管理考核结果。
截至目前,山南市共有40名市级河湖长、249名县区级河湖长、515名乡镇级河湖长、931名村(居)级河湖长,确保了辖区范围内大大小小642条河湖有人管、时时管、管得牢。
与此同时,山南市还责成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水利、环保、城市管理等相关部门的职能,保障河湖保护、整治及监管执法行之有效。
山南市充分考虑到全市各河湖流域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因水施策,安排市、县区两级河长制专项工作经费合计1870万元用于开展雅砻河、色曲、拿日雍错等35条河湖“一河(湖)一策”保护与治理工作,从而不断改善了河湖水域的生态环境以及沿线的卫生状况。
综合整治着力筑牢生态屏障
仲夏,行走在乃东区雅砻河畔,以前淤塞的河道通畅了,水里积存的垃圾不见了,河床两侧的内堤加固了。放眼望去,水波荡漾、绿柳扶苏,河道两侧楼房林立、花草欣荣,环境十分宜人。
雅砻河的“换装”得益于山南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
泽当镇结莎社区市民卓嘎曲珍说:“去年雅砻河综合整治就开始了,今年施工围挡一拆除,让我们眼前一亮。雅砻河真是大变样,河道明显比以前干净清爽了,岸边花坛、苗圃也打扫得勤了,现在每天傍晚我都喜欢沿着河边走一走,心情特别舒畅。”
长期以来,山南市以打造“美丽山南”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并针对雅砻河、雅江中游、羊卓雍错、哲古湖、隆子河等重点水域制订综合整治专项方案,以保护生态功能、强化问题整改为关键,通过清运垃圾、污水处理、关停采砂场、查处违规捕捞、疏浚河道、封堵入河排污口等堵疏结合的措施,改善了水生态环境。
仅今年以来,山南已排查入河排污口62个、落实水生态岗位3469人,清理河道建筑垃圾、生活垃圾580余立方,建立11处地下水监测点并投入运行,市辖区内4条主要河流4个国控断面水质状况良好,监测水体的各项指标均符合III类标准,真正实现了清流不竭。
全民参与构建“水环境共同体”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保护与治理水环境不只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每家企业、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是行动主体,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建立“水环境共同体”,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江河长治水长清。
对此,山南市一方面多次部署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水环境保护宣传力度,要求基层经常性开展河道、水域垃圾清理活动,另一方面以卫生城市创建、特色示范村镇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等大型综合性创城、整治活动为契机,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不断把“保护水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印刻进广大群众的脑海里,贯彻于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中。
今年3月1日以来,山南市面向全民,对全市辖区内的河流、湖泊、水库,开展了“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水环境卫生整治”全民行动,12个县区的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累计出动人员14599人次、机械345台次,清理建筑、生活垃圾770余吨,有效净化了各大水体。
每一滴水珠,都蕴藏着奔涌的力量。多次参与加查县河湖“禁白”行动的加查镇热麦村村民洛桑次仁说:“水资源是大家的,多一个人保护,水就会更清澈一点。以后的河湖整治活动我都会积极参加,还要动员家人、朋友也积极参加,多贡献力量。”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