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山南

错那县曲拿村村医次仁旦达:守护健康,更守护边境

2020年11月03日 09:5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索朗扎西
分享到:    

今年64岁的次仁旦达,从事村医工作已有39年,但他守护群众健康的历史更久。

次仁旦达所在的曲拿村,位于错那县浪坡乡,平均海拔4200米,占地面积28.5平方公里,属边境一线村。

1973年,次仁旦达参加完县里组织的医务知识培训后,成了一名赤脚医生。1981年4月,次仁旦达成为村医后,工作更忙了,全村33户99人的健康,基本上全靠他一人守护。此外,他还为乡里的200多人提供医疗服务,是人们眼中的“大忙人”。

为此,他几乎失去了外出务工的机会,仅靠微薄的补贴收入贴补家用。作为村医,虽然次仁旦达的补贴从最初的每月9元,涨到了现在每月两三千元,但这样的收入在村里算是低的。

即便如此,他依然热情地工作着。乡村缺医少药,为了解决药品紧缺的问题,他上山采药,自制藏药。这些年,他自制并免费发给群众的感冒药,有效地预防了疾病也提高了群众的免疫力。

“他给我们发的药,我们经常吃。大家都说,吃了他的药,基本上不会感冒。”曲拿村群众卓玛拉姆说:“这些年,群众的健康多亏了他,不然,我们在吃药、打针上不知得花多少钱呢!”

在自制藏药守护群众健康的同时,次仁旦达教育群众,要相信科学,有病一定要到医院治疗。他本人也坚持自学,不断提高医术。

1998年,该村群众洛桑措姆突发急性阑尾炎,他简单处理后,立即将其送到错那县人民医院医治。由于处置及时、得当,县医院还专门请他去给全院医生作报告,推广他的经验做法。“当时确实很紧张,但大家鼓励我讲,我只好‘硬着头皮’讲了。”次仁旦达说:“从那以后,我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因为我暗自下定决心要对得起‘名医’的称号。”

除了担任村医外,次仁旦达还是一名民兵。1975年至1998年,他一直担任曲拿村民兵队长。他说:“曲拿村是边境村,我们从生下来就知道,放牧守边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好祖国边境的一草一木。”

曲拿村海拔高,边境线长,巡逻时经常要翻越雪山草地。巡逻数十年,次仁旦达已记不清自己穿坏了多少双鞋子,脚上磨起的水泡破了挑,挑了又起,脚底已经长起了厚厚的茧子。“村里其他群众也一样,常年放牧守边,谁脚上还不长几个茧子。”次仁旦达说:“边境群众都很爱党、爱国,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给玉麦乡群众回信后,大伙儿的守边热情和积极性更高了,都说习近平总书记这么关心边境群众的生产生活,一定要好好干,才能对得起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关怀。”

为了更好地守护边境,次仁旦达带头搬到了海拔更高的汤乌村。

汤乌村平均海拔4300米,比原来他居住的地方足足高了100米。常在高原生活的人都知道,海拔过了4000米,人已经很难适应了,4000米往上每升高100米,对人类来说就是一次挑战。

海拔高,生活条件差,但当地群众的境界都很高。“现在,党和政府帮我们建设了边境小康村,我们只用出‘小康房’造价的20%,就可以搬进二层藏式小楼。”次仁旦达说:“生活条件改善后,大伙都说,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怎能不守护好边境、建设好幸福家园。”

如今,自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对于边境群众来说,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行动。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