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加查县加查镇江塘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松嘎开办的DIY手工制造刺绣商店和生活用品店,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各式各样的手工刺绣让人眼前一亮,红火的人气,让人备感温暖和幸福。“以前又懒又穷,只知道伸手。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刺绣手艺,靠勤劳双手脱了贫,过上了好生活。”松嘎激动地说。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南市坚决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不摘”等要求,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底线标准,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实施。如今,山南市12个县区全部摘帽,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9.3%降至零。目前,已脱贫人口没一人返贫,也没有新增一个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成效显著。
稳定就业 不让脱贫人口再返贫
只要就业稳,收入就能增,脱贫就有底气。增加就业无疑是促进“两不愁”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
在山南市“菜篮子”工程琼结基地,巴桑和央金正有条不紊地按大小、成熟度分装黄瓜。她们是琼结县下水乡唐布齐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基地建成后,她们和组里另外17户群众成为了基地的正式员工。
“我们每个月工资有4800元,基地离家近,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到家里,还能学到种植技术,我们都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巴桑边麻利地打包黄瓜边向记者介绍。
在山南,像巴桑和央金这样依托产业扶贫实现脱贫的不在少数。
2016年以来,山南市紧紧围绕贫困群众产业脱贫目标任务,通过完善落实产业政策、狠抓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发展资金保障等综合手段,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截至目前,山南市累计实施“十三五”时期产业精准扶贫项目217个,完工项目206个,完成投资40.4亿元,辐射带动受益2.8万人,实现产业脱贫16850人。
山南市还通过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劳务输出等方式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截至去年底,全市实现就业脱贫16149人次。今年,按照自治区“将政府投资400万元以下、技术含量不高、施工难度不大的小型扶贫项目,交给有资质的农牧民施工企业(队)实施,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要求,山南市采取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当地贫困劳动力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低产田改造等,帮助贫困群众增收创收。
保障兜底 让贫困群众生活有保障
过去,扎囊县扎塘镇施贡村75岁的格桑索列一家5口人,患病的有3人,严重缺乏劳动力。兜底政策让格桑索列一家的日子迎来了转机。现在,他家不仅享受到了各种政策补贴,每年还能拿到村集体经济分红。“感谢党的好政策,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救了我们。”格桑索列说。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山南市按照“特困对象、托底保障、精准扶贫、同步小康”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政策衔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兜底作用,着力帮扶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切实保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各类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在乃东区特困人员供养中心,索朗顿珠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他说:“这里的环境特别好,有人24小时照料我们的生活,吃、穿、住都有保障,还有志愿者经常来看我们,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晚年!”
为了给特困人员提供更好的生活照料服务,山南市出台了《山南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管理办法》,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群众遭遇的突发性、暂时性困难起到了及时有效的兜底作用,临时救助的“堵漏”和“急诊”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一系列的兜底政策保障,让贫困家庭、孤儿、特困人员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过上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幸福生活。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山南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266户6117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690户1051人;特困人员供养对象2802人,集中供养对象1511人,分散供养对象1291人。
同时,为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今年,山南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由2016年每人每月640元提高到了每人每月847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由2016年每人每年2550元提高到了每人每年4713元。
生态补偿 让环境更加美丽
“以前,村子周围都是荒滩,风沙大、环境差,人们都不愿意住在这里。”说起以往的日子,扎囊县阿扎乡阿扎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次旺久记忆犹新,“地里全是沙,只能靠天吃饭,种点土豆。现在,树林面积越来越大,风沙小了,地好种了,产量高了,生活也好了。”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山南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截至目前,该市累计投入资金近18亿元,实施生态扶贫产业项目30个,种植经果林等近4万亩,完成植树造林4.5万亩、防沙治沙40万亩,同步实施了灌区等配套水利设施,有效遏制了“沙进人退”的局面。
在洛扎县拉康镇,群众享受到了良好生态带来的好处,走上了致富路。“山上的植被好了,林下资源也多了。”拉康镇副镇长达瓦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新鲜松茸一斤能卖到八九十元,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捡到好几斤,一年下来,每家基本都能卖好几千元。据统计,截至目前,山南市苗圃基地共73家,仅今年就培育树苗2016万株,出苗241万株,产值2892万元,带动农牧民就业8万人次,人均增收1856元。此外,山南市从2016年开始,已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安排了16000个生态岗位,每人每年补助3500元,促进贫困群众加快脱贫。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