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山南

我和父亲的“年代”

2021年02月02日 10:3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丹增曲珍
分享到:    

前阵子我跟父亲聊天,他说:“闺女,以后我帮你带孩子,你得赶紧把车学会了,买辆车上班就不用冻着了。”父亲退休这5年一直在重复说着这些话。确实我都毕业工作5年了,父亲也老了。

父亲出生在边境县,从小无父无母,9个兄弟姐妹相依为命。常听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那时候,有个放羊的叔叔来家里走动,带回来的半块羊腿就是我们一年的荤量。那时候的羊腿汤真好吃呀。”

父亲9岁时,为了给家里的弟弟妹妹们赚点口粮,在亲戚家牧场放羊,那时亲戚教了他30个藏语字母,凭着他对村里“读报”换工钱的执着,渐渐成为了村里的“读书人”。

后来,他在放羊的时候跑出去参加考试,考上了乡小学。再后来,他考上了当时的山南地区农牧学院。每到冬天的时候,他特别渴望有一双和其他同学一样的皮质靴子,可由于生产生活水平落后,家境贫寒等原因,直到毕业,他都还穿着那一双破旧的胶鞋。

我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山南市,12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内地西藏班,从小不知生活的窘迫与物质的匮乏。

年轻时的父亲,是一名基层公务员、乡党委书记,在乡里工作时,他和几个同事一起挤在乡政府一间破旧的平房里,每到夏季,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开村民大会时,干部群众都是席地围坐在政府大院里,没有阳光棚,但群众工作同样开展的很好。父亲最“头疼”的事当属下乡调研了,由于很多村庄山路崎岖且地质灾害频发,经常要推着“北京”牌汽车往前走,深入偏远村居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只有马了,一个来回往往要用一整天,风餐露宿、踏冰卧雪是常有的事情。工作之余,他会开着手扶拖拉机帮群众拉砖头,与群众一起啃土豆、吃糌粑。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的一个夏天,在山南市乃东区颇章乡,他们为了把一个高危病人送到山南市医院抢救,费尽周折,短短数十公里,10点左右出发,因为路被雨水冲坏,送到山南市医院时天竟然都亮了,结果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长大后的我,也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分配到平均海拔4200米的措美县,住着单位分配的周转房,县城几年前就实现了通油路、通电、通水,全县各村(居)也通了公路和水泥路,下乡调研不用推着车子、更用不着骑马,我几乎每周都能回到市里。“一村两医”配备在山南大多数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和奢望。

如今,山南市的夜晚灯火通明,新修通往各高海拔边境县的道路已通行,加完班回家的途中,我仿佛看到了色彩斑斓、美丽动人的明天在向新时代招手。

母亲是一名全职妈妈、小学文凭,22岁那年生的我,年轻时未曾接触过外面的世界,如今在我的带动下,母亲学会了使用微信,汉语都讲不流利的她,好几年前去了一趟成都,回来竟然兴奋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自那以后常约上好友出门旅游。

如今的我,典型的90后,阳光向上、积极努力。由于受惠于西藏内地办学等政策,我在外求学12年,分别在辽阳、北京、厦门等城市生活过,同时我也去过很多城市,我触摸了世界的精彩,领略了异乡的风情,除了汉语、藏语,我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我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还参加了山南市遴选考试,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单位工作。或许,母亲的遗憾注定让我来弥补。

回忆的野草疯狂生长蔓延,突然想起前些天遇见的小学同学,他是初中就辍学去开出租车了,离开学校那天,他踌躇满志的对我说要去拥抱梦想,坚定的话语字字铿锵。在我们聊天过程中,得知他家里盖了新房,是县里的安居工程项目,光补贴就拿了5万块,现在村里人生病住院的费用还可以去民政局报销90%以上,自己在县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开设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厂,目前效益很好;现在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医疗养老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自己赚的钱用来供女儿上大学,说话间,他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激荡的雅砻河水澎湃向前,随处涌动着的发展春潮惊醒了一天的回忆。东风吹来满眼春,跃上芳华尽葱茏,如今的山南蓬勃发展,宽广的马路上松柏展臂迎客、各类品牌店鳞次栉比、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远处,体育场上各族群众舞姿飞扬,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传遍四方,建筑工地上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演奏着和谐的乐章……

是啊,父母的昨天是一个时代的沉淀,我们的今天是一个历史的节点。放眼山南,脱贫摘帽奔小康,希望的田野上天地宽广,湖畔草场牧歌悠扬;我热爱的故乡蒸蒸日上,建设新时代的道路上脚步铿锵,城市的靓丽映衬在每个人的脸上。农村与城市同频共振,城市与农村携手发展。

我和父亲的“年代”终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可我会传承父亲年轻时的拼搏吃苦精神,我的儿子会传承我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未来可期,我们都将成为自己“年代”里最棒的自己。

责任编辑:索朗扎西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