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兴兴务工去,欢欢喜喜回家来。每天往返于新家和社区茶馆,让过去愁眉不展的乃东区昌珠镇扎西曲登社区群众白玛曲宗高兴不已。精准扶贫改变了她家的生活,稳定的务工收入让她对美好生活满是憧憬。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山南市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返贫、致贫,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章立制,坚决防止返贫
2020年,山南市紧扣巩固提升脱贫摘帽成效、实现高质量脱贫,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截至目前,共制定《防返贫工作制度》《稳定脱贫长效制度》《防止摘帽后松劲懈怠工作制度》《农村饮水工程管护制度》《脱贫攻坚健康扶贫成效巩固提升工作制度》《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关于开展县级送教上门工作的制度》《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统筹整合脱贫攻坚财政涉农资金支出管理制度》《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运行制度》10项制度;同时,各县(区)建立防止返贫预警机制,设立返贫应急专项资金。强化动态监测,精准落实农村低保、生态岗位脱贫、大学生资助、残疾人补贴等兜底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帮助下,去年,该市共消除边缘致贫户43户150人、脱贫不稳定户81户256人。“社区干部经常到家里嘘寒问暖,鼓励我坚定发展的信心,把生活过好。”白玛曲宗说:“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了贫困群众的心,也让贫困群众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此外,2020年,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大排查大督战,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山南市扶贫办主任付成聪说:“山南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市县乡村4级书记抓脱贫和各部门齐抓共管,举全市之力,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脱贫群众返贫。”
迎难而上,稳发展促增收
“坚决减轻疫情影响,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山南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发展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
2020年,山南市制订并严格落实《山南市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扶贫项目全部复工复产。同时,制订出台《山南市关于开展消费扶贫活动的实施方案》,采取机关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结对帮扶干部“以买代帮”、搭建消费扶贫平台等方式,帮助扶贫企业、合作社、贫困群众逐步解决扶贫产品滞销问题。积极探索“网红+社交平台”“微商+社交平台”“县长带货”等模式,促进扶贫产品销售。据统计,2020年,山南市扶贫产品销售额达3.25亿元,全市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购买贫困地区农畜产品达607.84万元,完成消费扶贫产品营业额217.49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产品滞销问题。
此外,坚持精准组织劳务输出。目前,山南市累计组建农牧民工联队432个,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4.68万人,劳务创收4.08亿元。
2020年,扎囊县吉汝乡格布村群众桑珠曲旦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1万多元。他说:“务工联队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过去,外出务工太难了,既要看人脸色,还不知道去哪找工作。现在,这些棘手的问题务工联队都帮我们解决了,我们只要干好务工联队安排的活,就能挣钱。”
桑珠曲旦的话,说出了脱贫群众的心声。大家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未来生活会越来越好。
补齐短板,增强发展动力
2020年,山南市全力巩固“三保障”成果。目前,基本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比较完备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
全面推行“先就诊、后结算”,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
同时,注重发挥产业效益。“十三五”期间,山南市共规划建设实施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贸流通业、文化旅游业、资源开发利用等6大类产业项目217个,总投资44.8亿元,辐射带动2.8万人增收,实现16850人产业脱贫。
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山南市洛扎县次麦社区办起了藏鸡养殖合作社,带动42户172人增加收入,其中贫困户13户31人。“现在,我们不仅养藏鸡,还搞蔬菜大棚种植,‘增收路’越来越宽了。”次麦社区党支部书记云丹高兴地说。
此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者”“女子联防宣讲队”“流动宣传车”和“小喇叭”广播、“小讲座”宣讲队等为载体,以入户宣讲、轮番播放音频宣讲等方式,教育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自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在党和政府带领下,我们脱了贫,建起了边境小康村……党的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我们一定世世代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守好神圣国土,建设好幸福家园。”隆子县玉麦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卓嘎说。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