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宁静的民族风情庄园。 记者 鹿丽娟 摄
篮天蔽日绿草地的夺底沟。 记者 鹿丽娟 摄
晨曦,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的夺底沟。 记者 鹿丽娟 摄
自在采摘树莓的市民也是一道风景。 记者 鹿丽娟 摄
维巴村内硕果累累的树莓等人摘。 记者 鹿丽娟 摄
距市中心7公里拉萨市北郊的夺底沟,曾经有藏币印刷厂、八大藏戏之一《顿月顿珠》取景地、藏药取材圣地;宗教景点有乃古东日、吉仓日追、普布觉寺等;民俗文化资源有西藏擦擦博物文化展览馆、趣真藏香厂、曲色民族风景庄园等以及六家“拉萨人家”。
提到夺底沟,首先会想到一个动听的传说。传说,夺底沟里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得益于文成公主的洗脸水。文成公主进藏时,路途颠簸且行程中受尽各种苦难,为了能够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见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选择在夺底乡维巴村境内桑伊山脚歇息了一晚。
晨起梳洗完毕,侍女将她的洗脸水泼在了对面的山坡上,一夜之间,原本没有任何植被的山坡长满绿油油的杨树,后来这里成了人们过林卡的地方。以前造访夺底沟时,曾邂逅一片茂密的树林,也许这就是那片传说中的树林吧。
夺底乡的魅力,除了留有文成公主的足迹之外,还源于这里曾建有中国第二座水电站、西藏第一座水电站,同时这里还有一座藏币铸造厂。
走进夺底沟深处,沿途野花烂漫、牛羊成群,翻过一座山之后,会发现一个如珍珠般镶嵌在山间的湖泊:易措。湖畔,山野披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装,碧蓝天幕上,白云飘逸洒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泻下道道变幻的云影,其美丽不似在人间。
踏着晨曦,走进风光旖旎,气候温润的夺底沟,一缕缕淡淡的青烟缓缓飘上天空,各家栅栏里的牛羊低头觅食,在一片恬静中舒展双臂,泥土的清香弥漫,尽情欣赏沟内或秀美或壮丽的景色,不仅感受到古老庄园的幽静……
维巴村是拉萨市唯一一家集:田园度假、果蔬采摘、劳作体验、乡村美食、美景摄影、工艺制作为一体的原生态民俗村庄。面朝布达拉宫的维巴村,两边群山迭起,正前方视线一览无余。
生态致富
位于拉萨市北面的维巴村,长期以来,采石是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拉萨市大力注重环保,维巴村也停止了采石,村民的收入也相对降低。
维巴村是拉萨市旅游局对口扶贫村,为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拉萨市旅游局对村里进行调研后,意识到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决定将维巴村纳入特色旅游乡村范畴。
那年,村民得知维巴村将被打造成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后,全村村民激动不已,他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开始修建改造自家房屋准备开发成“农家乐”。为此,拉萨市旅游局的驻村工作组还专门带领乡里的部分青年群众到内地参观“农家乐”,学习其经验。
在维巴村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院内,日光从瓦蓝瓦蓝的天空照进院子,达娃和家人开始忙碌起来。从2013年开始,达娃一家推出了“好客藏家”。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藏家传统生活,可以品尝美味藏餐,也可欣赏周围田园美景。
达娃的家依偎着一座大山,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院落,两层的楼房,院子很大,绿意葱茏,各色鲜花竞相开放。达娃为她的院落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民族风景庄园。
徜徉院落,牛粪墙、转经筒、经幡、藏式帐篷……散发着浓浓的藏文化气息。进入客厅,整个空间明亮而舒适。藏式的家具古朴精美,展现原汁原味之美;房内红色的立柱上面,有着别致鲜艳的花纹;客厅一侧的架子上摆满了各种藏式生活器具,散发出淳朴自然的生活气息;墙上随处可见具有传统藏式风格的壁画,让人体会到独特的西藏风情。
每一个来到民族风景庄园的游客,都可在此体验藏族民俗风情。藏族阿佳会热情地取出备好的酥油茶、炒青稞、奶渣、糌粑等传统饮食供游客品尝,他们还会精心准备色香味俱全的藏餐,献上浓香的青稞酒,热情地唱起敬酒歌。这里还有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如骑马观光、参加篝火晚会、跳锅庄舞、原生态饮食制作、体验藏家古老的生活方式等。
“到西藏光看看风景,拍拍照片哪能叫旅游啊。走进乡村,住进藏家,打起酥油茶,才能感受藏乡文化气息。选在维巴村居住,是我们想亲近拉萨,走进拉萨。维巴村的绿意、安宁、清幽满足了我们此行养心之行。”穿着红色藏装的上海游客刘女士晒着暖阳在庭院悠哉地说。
体验藏家传统生活之余,爬上达娃家的楼顶,维巴村如画的景色就铺展在眼前。碧绿的青稞地,金黄的油菜花海,一座座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式小院掩映在绿意葱茏的树木之间。远处,山高林密,沟谷幽深,清新如洗的湛蓝天空上,云朵稀疏了了,却又洁白得十分耀眼。
站在楼顶,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感受着乡村独有的气息,令人陶醉。村庄在绿树的映衬下一派安静和谐,好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生态树莓
“以前在老家,一有闲暇时间就会陪着父母带着孩子去农家乐摘摘草莓、葡萄,原本以为这样的田园惬意只有回到老家才有。没想到来拉萨工作后,不仅可以摘草莓、郁金香,还能摘树莓。我们一家还是第一次见到挂在树上的树莓。这样蓝天、白云,满园果实香的地方真好,不仅能在徒步采摘中有所运动,接近大自然还愉悦心境,真是休闲好去处。”拉萨百货公司职员刘海眉乐呵呵地摘着树莓说。
国庆长假期间,不少市民选择了踏足潺潺小溪、金黄农田、葱郁树木、五颜六色野花、蜿蜒盘旋水泥路加之一幢幢精致的藏式小别墅,别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维巴村田园时光度过假期。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在拉萨市城关区夺底乡维巴村树莓基地,望着市民们开心采摘已挂果的树莓,村民强巴楚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5口之家的强巴楚陈一家只有他一个劳动力。“以前家中的十多亩地都是种青稞的,可算下来赚的钱太少。后来我把土地以流转的形式租给公司,每亩地每年都能赚到2000元的租金,并且每天还能通过在地里务工赚到工资,这可比以前轻松多了。”强巴楚陈了呵呵地说。
2015年,青海树莓公司以拉萨市南山绿化项目为契机,在拉萨南山试种了3万株树莓,顺利获得成功。这一成活证明了树莓这种集观赏、食用和具备较高药用价值为一体的产品,在西藏种植是切实可行的。
次年2月,西藏树莓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成立,总部就设在夺底乡维巴村。“我们种植后发现,在夺底乡,树莓植株表现出了极大的适应性。与在青海省的种植基地相比,西藏树莓的成活率不仅高,果实也更加饱满、口感更好。” 西藏树莓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玉邦介绍说。
树莓是一种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灌木树种,果味甜美,含糖、苹果酸、柠檬酸及维生素C等,可供生食、制果酱及酿酒,营养易被人体吸收,具有促进消化、改善新陈代谢等作用。
目前,速冻树莓果价格每吨达1.5—2.0万元人民币。“如果出售鲜果,价格基本在每公斤200元左右;要是将树莓做相应的深加工,价格还会更高。物以稀为贵,可以说树莓的市场前景非常广。”周玉邦说。
根据这个广阔的市场前景,夺底乡党委、政府深入辖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积极组织代表前往青海树莓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考察,最终达成共识:尝试以大面积流转土地的形式,组织群众参与树莓种植,解决群众就近就业需求,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为拉动辖区经济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子。
“以前的年轻人基本都在外学技术、打工,村里只剩一些留守的妇女儿童,这些人群收入很少。现在留在村里的村民越来越多。树莓项目启动后,公司考虑优先让本地的贫困户就业,大家就业和照顾家庭两不误,到地上干活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了。” 维巴村村委会第一书记达瓦旦增说。
树莓幼苗种植完成后,公司提供了除草、灌溉、管理等就业岗位。洛欧村和维巴村的劳动力可在基地上免费学习种植技能,掌握后可自由种植,公司统一收购产品。
周玉邦坦言道:“我们希望通过生态树莓产业入驻和园区建设,为整体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尽企业的一份微薄之力。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夺底乡合作,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两条树莓沟,一片树莓田’农业生态景观和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与产品研发为一体的树莓休闲科技农业园区,并向多元化产业链方向发展,为夺底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据统计,目前,夺底乡用于树莓种植的土地已达1200亩,长期用工的是380个人,累计每年的出工人次达到500多人次。仅2017年树莓产业园区分红就达500万元。
生态旅游
“现在我们日子就是在家门口有事做,有分红,有希望,要感谢多年来党和政府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的一项项民生工程。从前交通、网络、水源村里都不方便,如今村里吃、住、行、游、购一应俱全。回忆儿时的村庄,再看如今的村庄已是生态文化旅游风景区,心里除了欢喜,就是念党恩。”维巴村村民拉姆次仁一边打扫着着自家农家乐一边说。
2011年,拉萨市旅游局委托西藏大学和北京大地景观设计院对夺底乡的旅游开发进行了规划。同时,也开始着手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00余万元,在维巴村3组修建了一个占地10余亩的度假村基础设施,包括停车场和旅游专用厕所。
现在,村里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在维巴村记者看到,停车场、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旺季到来之前,驻村工作组会与拉萨市内部分旅游企业积极沟通联系,对村里适龄青年进行旅游技能培训,为他们以后从事旅游服务奠定基础。
除了村里的一些历史遗迹,拉萨市还依托维巴村周边的旅游资源,打造户外攀岩、短距离徒步等户外活动,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到维巴村观光旅游,体验原汁原味的藏家风情。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健全,生态保育成效明显,环境质量稳定良好,绿色产业稳步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逐渐形成,维巴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作用正在显现。
近年来,拉萨市城关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改善生态作为根本方向,把做强产业作为强大活力,把保护资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基本任务,依法治林、治草、治地,精心谋划、主动作为,在城关区大幅度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大力提升城市生态品质,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所有人民群众。
城关区借鉴南山植树造林经验,曾在夺底乡维巴村吉苍山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投资4435.3万元,造林141亩,主要种植云杉、油松、雪松、红叶石楠等各类苗木1.8万余株,着力打造精品林。
维巴村乡村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产业重要增长极,旅游火了25岁的德吉所在的夺底乡维巴村,4年前,她把自家小院改造成一间民宿,取名“洛奔曲阔好客藏家”,向游客们介绍西藏风俗,并提供餐饮、住宿,从那时起,德吉的每个冬天都格外忙碌,“藏历新年有很多与内地不一样的风俗,许多游客都很感兴趣”德吉说,藏历二十九那天,她为来自北京的游客烹制了藏族节庆食品“古突”;大年初一,她在家中迎来了近百名内地游客。
近年来,夺底乡借助方便的交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拉萨人家”品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拉萨市旅游局驻维巴村工作队帮助村里兴建了擦擦博物文化展览馆、旅游休闲观光园等项目,全村“拉萨人家”超过10家,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德吉家接待游客超过人800人,增收五六万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如今这种突出“土气、老气、生气、朝气”的乡村旅游新去处不仅受到越来越多顾客的认可,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露天烧烤没了、公交车变成了环保车、燃煤炉子换成了天然气……到了维巴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天蓝、地绿、水清;走上拉萨街头,才能亲眼目睹当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