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工卡县塔巴村帕热组面貌。(资料图片)
近年来,墨竹工卡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围绕“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以塔巴村帕热组为示范点,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铺开。
村庄大变样
塔巴村帕热组位于国道318沿线,这里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历史悠久的塔巴陶瓷厂就位于帕热组,主要制作茶罐、酒壶、油壶等陶瓷产品,种类达40余种。2006年,塔巴村民间传统陶技艺术被列为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开窗见绿、推门进园、俯身亲水,成了帕热组人幸福生活的“标配”。
“从前村里道路窄、坑坑洼洼不说,房前屋后经常能看到各种垃圾。现在村里的路宽敞平顺,水泥路还修到了家门口。绿地越来越多,以前到处乱扔的垃圾分类装进了垃圾箱,四处流淌的生活污水进了排水沟,门前堆放的农家肥有了集中的堆积点。”土生土长的村民桑旦欣喜地说起了村子的大变化。
“村里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就是为了给村民建一个安居乐业的家园。”帕热组组长次旺赤列说。墨竹工卡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活动场所建设、柏油道路铺设、院落围墙美化、植树种草绿化、生活污水处理、建筑生活垃圾清运、牲畜粪便集中堆放等多个环节入手,打造“洁、绿、畅、美”的美丽乡村,全面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现在,帕热组基础设施相当完善,全部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农牧民靠着外出务工、制作陶瓷、跑输运等,2018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6000元,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次旺赤列说。
劲吹文明风
在帕热组垃圾分类兑换点,塑料、废纸、玻璃、布料等被分类装进单独的垃圾桶内。“今年2月,墨竹工卡县城投公司在这里设立了垃圾分类兑换点,村民根据投放垃圾累计积分后可兑换饮料、茶叶等物品,这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该兑换点工作人员群培介绍说。现在,村民们经常一起打扫村里的卫生,家家户户有分类回收的垃圾桶,村民习惯了将垃圾分类处理至村里的垃圾回收站里,再由专业服务公司定时清理。
基础设施的明显完善使帕热组环境面貌得到积极转变,也悄然改变了乡亲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搞好公共卫生,严禁随地乱倒乱扔垃圾。”这是塔巴村帕热组村规民约中的一条。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帕热组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听取百姓意见,制定村规民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维护、自我监督,让村庄从内到外大变样。
在帕热组的活动室内,《绿化工作管理制度》《牲畜管理办法》《文明创建工作制度》《综合评比制度》等村规民约挂在了墙上。“规矩都是村民一起商量、反复修改而形成的。帕热组根据《综合评比制度》对每户家庭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打分,去年拿出了2万元对12户得分高的家庭进行了表彰,在全组营造了你学我超的良好风气。”墨竹工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达瓦次仁说。
吃上“旅游饭”
现在,帕热组邻里关系和谐,村民环保意识显著提高,村民们每年都会在院墙里外种植各色花草,大家自觉地维护着乡村的美丽。村子变美了,帕热组以此为名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15户村民和旅游公司签订了协议,游客可到居民家中体验藏家风情。
村民次仁的家就在村口。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了次仁的家中见到:院子里的草坪上,梨树、桃树开始发芽了;干净整洁的屋子里摆着的盆景绿意盎然,阳台上一盆盆花儿开得正艳;厨房里打酥油茶的机子嗡嗡作响。“游客马上就要到了,我们正在准备迎接客人的哈达和酥油茶。”次仁和妻子巴桑卓嘎每到这个点就很忙碌。
今年50岁的次仁是帕热组制作塔巴陶瓷的老艺人,在他家的藏饰柜子上摆满了亲手制作的茶壶、酒壶等陶瓷手工艺品。“游客到我们家来参观后,对这些摆件都很感兴趣,我也就成了塔巴陶瓷的宣传员啦。除了和旅游公司签订入户体验的协议外,我还将自家的空地出租给旅游公司销售旅游纪念品,又多了一份收入。我还打算时机成熟后,自己也搞一个旅游纪念品销售点。”次仁高兴地说。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