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7点半,安多县城仍沉浸在“静悄悄的黎明”之中。这时,一辆丰田越野车从安多县自然资源局大院缓缓驶出。车里,坐着普布扎西和两位同事,他们的目的地是藏羚羊迁徙区。
6月,青藏高原的夏季姗姗来迟。每年这个时候,藏羚羊大军从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发,一路长途跋涉,到达双湖县腹地,进行它们最艰辛的旅程——产崽迁徙。
作为管理保护区的安多县自然资源局,承担着对藏羚羊的保护、监测和记录等工作。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藏北草原,平均海拔5000米,年平均气温大都在0℃以下,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常年活动着像普布扎西这样的“野生动物保护员”。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野生动物,但以前只是在图片和文字中了解过它们。”这位土生土长的安多人告诉记者,2003年,他带着一身荣誉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安多县滩堆乡工作;2011年,他又调入安多县自然资源局,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普布扎西说,参军的经历,对他影响非常大。“部队有部队的纪律,单位有单位的制度,都一样要严格遵守,不能有半点疏忽,要以优秀士兵的标准对待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普布扎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平时的工作中,他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每年10月,安多县自然资源局都要在自然保护区开展大型武装巡逻工作。由于每次巡护工作需要深入无人区,而自然保护区面积广大,巡逻一圈要20多天,行程近5000公里,非常考验身体素质。而羌塘草原,天气多变,经常是晴空万里与风雪交加轮番“上演”,这无疑给巡护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可普布扎西从不退缩,积极参与每一次野外长途巡逻。
“每次外出巡逻,必须很早就得出发,否则很晚才能到达无人区。”普布扎西说,虽然距离最近的管理站只有150公里,但是花上一天时间是很正常的。
去年的巡逻就遇到了麻烦,普布扎西回忆道,当时,他们的越野车在行驶途中不慎陷入泥沼中。
普布扎西第一个跳下车,用后备箱拿出千斤顶和木板,然后全身趴在泥巴里,借着泥土的柔软性,将木板一点点塞到轮胎底下。
陷入泥沼中的轮胎下面全部垫上木板上之后,普布扎西再和同事相互配合,用千斤顶慢慢将车身抬起,然后启动汽车驶出泥沼。整个过程,大概需要花费五六个小时。
普布扎西说,更痛苦的是,浑身上下沾满湿冷的泥土,体重一下子“增加”了十几斤,而且泥水渗透到衣服里,感到身体像被冻住,特别难受。这时候,最好能在附近找到一户牧民人家,用热水洗个澡、暖暖身子,不然很可能会感冒、发烧,甚至有生命危险。而最近的牧民家距离无人区也有近100公里,所以,普布扎西和同事们常常是“泥人”一团蜷缩在车里,颠簸在羌塘无人区。
工作中,普布扎西和同事们也积累了许多小经验,其中之一就是“看云识天气”。“天气的变化对禽类和野生动物的迁徙是有影响的,如果不及时巡逻和救护,甚至会导致野生动物大规模死亡。”普布扎西告诉记者,每次看到远处的云气增多,就知道马上要出去巡逻了,于是赶紧去准备。
在局长拉巴眼里,普布扎西还是个勤劳勇敢的人。“每年鸟类迁徙前后都有可能出现疫情,我们局就会组织人员对境内鸟岛进行消毒。”拉巴介绍,由于消毒面积大,消毒工作至少需要三天时间,普布扎西每次都会主动要求参加,并且专挑脏活累活干,正是因为他的默默付出,安多县未出现大规模的鸟类疫情。
“为了减少野生动物伤亡,除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之外,安多县每年都会组织野生动物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宣讲。”在宣讲中,普布扎西总是能深入群众当中,耐心细致地为群众解读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