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绿牛肥风景秀——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门堆村的生态蝶变
盛夏,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唯一也是最为偏远的纯牧业村——门堆村,进入了最有生机的季节。漫山遍野的小叶杜鹃开得灿烂,牦牛散落在两山之间,吃草漫步,静谧和谐。
门堆村平均海拔4500多米,夏天还较为舒适,冬天时常零下十几度,冷风呼啸。沿着进入村委会唯一的路,缓坡向上就到了门堆村重点公益林管控站。管控站由一间简陋的屋子、几张凳子和一张桌子组成,烤火的炉子还是去年才有的。
管控站前横着一条绳子,要想从这里过,必须得经过检查。在管控员扎西罗布的讲述中,我们才明白这样做的“良苦用心”。
1980年6月,西藏决定在两年内免征农牧业税。长久以来,门堆村村民自给自足,几乎没有劳动力出去打工,经营性收入更是这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词。一家几口人靠着放牧生活,牦牛和羊群是他们的一切。
在村里的组织下,门堆村村民靠着售卖小叶杜鹃来交农牧业税。这样过了几年,农牧业税收停止后,门堆村村民又用相同的手段赚取收入、改善生活,砍伐小叶杜鹃一度是他们获取收入的唯一方式。
“当时村里规定,每个家庭每年能采两个手扶拖拉机的量。”在扎西罗布的记忆中,一个拖拉机能运一百来斤的小叶杜鹃,可以收入1800至2000元。
变化悄然而至。渐渐地,村民发现,山上的植被越来越稀疏,过去在山中出没的豹子、熊等野生动物没有了踪迹,直到自家的牦牛找不到吃的了,大家伙儿慌了起来。
牦牛之于牧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村民们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能让自家牦牛受饿。“到了2003至2004年左右,我们真正开始害怕了。牦牛是我们重要的家庭成员。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村民自发地禁止砍伐小叶杜鹃贩卖了。”村委会主任扎确说。
扎确记得,那个时候关于保护环境的文件也多了起来,环保成为大家工作时经常谈论的话题。加上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强调,牧民们的环保意识也渐渐增强。
2010年,当时的堆龙德庆县建设了重点公益林管控站,要求门堆村召集管控员开展巡逻,负责共计76959.04亩的管控区。门堆村委会组织了包括村“两委”班子、小组组长以及普通村民在内的32人。这32个管控员每年能得到7200元补贴,白天山上巡逻,晚上监控是否有偷采小叶杜鹃行为。“当时挑选的标准就是比较有威望和说服力的。在村委会这一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里,这样的人才能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扎确说。
不在山上巡逻的时候,管控员们就会在这间小屋子里守着唯一一条进村的路。虽然村民们对维护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得很模糊,但他们明白“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着这里的每一个生灵,守护它们就是守护自身生存家园”这个道理。
2015年,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以及门堆村的生态保护成绩突出,管控员的补贴由每亩3元涨到4.85元,每年补贴11664元。扎西罗布很高兴,但他更高兴的是因为他的工作,他、他的家庭、他的祖辈的家园有了很大改善。“我们的工作说不上多伟大,简单、重复,但至少我自己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在门堆村,大山是除了牦牛以外当地牧民们最重要的依靠。如今,仍然靠着大山吃,只不过方式变了——更好地守护它。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