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生态

山南市扎囊县讲好“沙漠经济”故事—让黄沙生“黄金”

2025年09月26日 10:4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谁能想到沙漠里能看到鲨鱼?”在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西普农博园,海洋馆、沙丘艺术公园、采摘园串珠成链。据了解,投资2亿元打造的“拉萨后花园”,今年暑期日均接待游客2000人,带动餐饮、民宿消费超20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预留3000余亩原始沙丘建成“沙漠公园”,让游客“记得住沙,看得见绿”。

扎囊县是雅鲁藏布江畔的“风口”,曾经黄沙漫天,年均风沙天气超70天。如今,登上南北山远眺,万亩苹果林缀满山坡,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海洋馆里热带鱼游弋——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书写着“沙漠经济”的奇迹。

“种树就是种希望!”扎囊县桑耶镇党委书记拉珍说。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扎囊县采取“大苗深栽”“乔灌草混交”“引种沙生树种”等生物治沙举措辅以修筑“丁字坝”“封沙育林”“植物沙障”“尼龙网沙障”等工程治沙方式,动员干部群众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沙地上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2018年至今,新造绿地面积5万余亩。关停了宗卡砂石场等3家砂石场。

2025年2月,扎囊县开始在雅江两岸植树造林,累计投资7.2亿余元,实施南北山绿化工程2.6万余亩。

曾经的沙丘变成绿洲。据统计,通过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扎囊县沙尘天气从20世纪80年代的年均超70天,减少至现如今的年均10天左右。更重要的是,生态改善为产业落地奠定了基础:沙地保水率明显提升,昼夜温差大的高原气候特点,反而成为苹果糖分积累的独特优势。

2020年,陕西洛川苹果首次扎根扎囊沙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1.02万亩矮化苹果园带动3800人次就近务工,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出口苹果干、果醋等产品30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桑耶镇洛村村民多吉笑称:“以前一场风沙,能把刚种下的青稞苗连根拔起。”

“政府修路引水,企业负责运营。”扎囊县副县长江益介绍,扎囊探索“政府投基建、企业搞运营”模式,累计撬动社会资本5亿元。清洁能源装备基地、光伏治沙项目相继落户,仅2025年上半年就开工28个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4亿元。

但政府的钱只是“药引”。如何让生态投入变成可持续的“绿色银行”,扎囊县选择了一条“工商资本+生态修复”的路子——引进企业,把治沙变成产业链。

2016年,四川商人干建明带着7000万元的“赌注”来了。他在海拔3000米的戈壁滩上搭起500亩大棚,试种车厘子。“很多人都说不可能,但西藏光照温差反而让果实更甜。”如今,他的果园年产车厘子15万斤,让扎囊人吃上了家门口的樱桃。

农业太难,干建明又“脑洞大开”——把沙漠变成景区。沙漠海洋馆、采摘中心陆续开业,2025年暑期,日均游客超2000人。“周一到周五700人,周末3000人,拉萨市民开车40分钟来‘看海’。”干建明笑道。

企业兴则产业兴,政府得会“算总账”。扎囊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丁永涛介绍,对企业不仅减免土地租金,还投入援藏资金7605.1万元帮建基础设施,“但有一条红线——必须是清洁能源或生态产业,高污染项目免谈”。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干建明的农博园内,湖南株洲援建热带雨林馆项目即将启动。

站在海拔3800米的农博园,干建明描绘蓝图:“下一步,要把股份分给当地大学生,让沙漠经济成为共同富裕的‘永动机’。”

从防沙治沙到用沙致富,扎囊县用10年时间证明:沙漠不是包袱,而是潜力无限的资源。在雪域高原,黄沙也能孕育出金色的未来。(记者 马国英 常川 李梅英 琅珍)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