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生态

唱响生态文明歌

​—评儿童舞台剧《高原上的精灵》

2025年11月12日 15:4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桑吉东智
分享到:

图为《高原上的精灵》剧照。

今年7月25日,由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精心打造的原创儿童舞台剧《高原上的精灵》在藏戏艺术中心剧场正式与观众见面。该剧一经首演,就获得了业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这部剧把“去人类中心化”的生态保护理念写进了孩子的心里,让“生态”不再是遥远的口号。

“如果舞台上没有人类角色,故事还能不能成立?”编剧德吉央宗在创作札记里写下的这句追问,成为全剧美学立论的支点。《高原上的精灵》把叙事权力彻底交给牦牛、黑颈鹤、赤麻鸭等高原物种,让它们以第一人称视角诉说家园的枯荣。剧作拒绝任何“拟人化”背后的居高临下——动物不是被投射道德寓言的符号,也不是穿毛绒外套的“小朋友替身”,它们拥有自己的部族史、信仰与政治:牦牛族长阿丹用角冠丈量雪线的进退;黑颈鹤女巫阿佳以羽翎占卜季风的转向;藏野驴少年岚泽则在干裂的湖床画出水纹的形状,以此缅怀消失的湿地。

“去人类中心化”并非简单的角色替换,而是一种权力结构的倒置:人类被悬置为“不在场的幽灵”,他们的痕迹——被污染湖水的方便面包装袋、饮料瓶以及形形色色的现代垃圾所取代,成为动物们口耳相传的“灾变神话”。当观众不再拥有“人类代言人”这一安全身份,便被迫与动物共享同一种脆弱:我们一同站在干涸的湖底,听风把盐粒吹得沙沙作响;一同在暴风雪中挤作一团,用体温交换生存的可能。舞台以缺席的方式,让人类重新被“看见”,这正是剧作法上的高明之处。

在结构上,《高原上的精灵》采用“子母湖重生”与“母女和解”双线并进的叙事:子湖因气候暖化与人为截流而日渐萎缩,母湖则因失去子湖的水汽补给而冰封;与此同时,黑颈鹤族长阿佳因丧偶之痛禁止女儿岚泽与生活在子湖的“外族”来往,族群隔阂如同地理断裂。两条线索在第四幕“破冰之舞”中交汇:岚泽与藏野驴少年共同用蹄足与羽翎击裂冰面,让湖水重新相连;冰层裂开的一瞬,阿佳在女儿的歌唱里想起自己也曾拥有跨越物种的友情,心墙随之瓦解。

剧作把生态学的“连通性”转译为情感伦理的“和解”,从而避免了环保叙事常陷入的“指责—赎罪”二元框架。子母湖的复合不是“人类拯救自然”的英雄神话,而是众物种协作的自发现象:牦牛以庞大的身躯为风雪中的鸟类挡寒,藏羚羊用角冠挑起被沙埋没的泉眼,黑颈鹤盘旋空中指示地下水脉……当湖水重新涨满,舞台上方缓缓降下一条由蓝白幅织就的“水袖”,演员在袖中穿梭,仿佛所有生灵都回到羊水里一般——生态与情感同时完成“再孕育”。这种“修复”不是回到原初的乌托邦,而是承认裂痕后仍选择彼此靠近的勇气,对孩子而言,这是最温柔的“创伤教育”。

在叙事层面,《高原上的精灵》以“歌舞叙事”替代“对白叙事”:弦子、鹰笛、扎念琴与西方管乐混编,形成兼具雪域基因与童话色彩的声场;踢踏、锅庄、弦子舞被拆解为跺地、甩袖、旋转等动能模块,让孩子一眼辨识“谁在跳”“为何而跳”。当藏野驴因干渴而倒地,音乐骤停,舞台灯从暖黄转为冷蓝;子母湖重连时,黑颈鹤领唱童谣,全场又跟着节拍鼓掌——情感在被音乐标记的“空白”里自然发酵。全剧无论音声还是动作,形式感极强又充满童趣与活力,能深深吸引观众的目光。

服饰设计同样遵循“生态语法”:所有颜色与纹样先经过“物种生态位”筛选,再提炼为舞台符号。黑颈鹤的黑白羽纹被夸张为拖尾长披,舞者旋转时像一汪移动的“水墨”;牦牛族长的毛色被拆解为咖啡、赭石、灰黑三层次毡布,边缘刻意留出未锁边的流苏,模拟风掀动粗毛的野拙。最惊艳的是“盐碱地”群舞:演员披米白粗麻,头戴结晶盐冠,在鼓点里匍匐、翻滚,仿佛龟裂大地本身在呻吟——孩子不需要听懂“土地荒漠化”的术语,只需看见“土地在哭”,便能产生本能的疼惜。

台词写作则严守“童真话语”的边界:不用形容词堆砌,不用概念性总结,只用具体名词与动词。以“也不能什么都听大人的……”作为“至善童心”的出发点——没有“保护”“责任”等大词,却把“行动的理由”留在身体感受。当剧终所有角色齐声唱起赞美和谐自然的童谣,孩子们会自发跟唱,仿佛与高原定下一场明天的约会。

走出剧场,拉萨的夜风带着雅鲁藏布江的水汽。我听见走出剧场的小朋友们不停地与家长谈论着舞台上种种——那一刻,《高原上的精灵》的创作已经成功了:愿这股“小跑”汇流成河,一路奔向高原,也奔向所有仍在寻找“如何与世界相处”的我们。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