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教育文化 > 考试中心

高考三天考生和家长怎么做?

2015年03月21日 11:22    
分享到:    

    一、家长先要使自己完全放松下来

    家长要使自己完全放松下来,保持和平时一样的心情,这样孩子也会随之轻松起来。即便紧张,也要尽量掩饰,绝不能让孩子看出父母心神不宁。很多家长在高考前,总是比考生还紧张,过度焦虑会给考生带来紧张情绪。家长尽量要带考生到一些比较清静的环境中适当作一些运动,陪考生看一些娱乐性的节目等,减轻考生的思想负担。也不要准备过多的食物等,适可而止,话语不要过多,以免引起考生心里烦躁。考试三天里,避免在家中出现噪音,尽量要保持和平常一致的家庭气氛。尽量不要太多的督促考生吃饭、看书和休息,一起要保证在自然和谐中进行。从很多考生的考试经历来看,一些成功的家长,往往是通过一些信任的目光,几句信任的语言和动作,增强了考生的自信心。但有的家长考前一些造作的语言和性为,增加了考生的心理负担,使考生烦躁,既加重了考生的心理负担,同时又影响了考生的休息。如:有的家长反复说“考试别紧张”,实际上加重了紧张气氛,事实上对孩子产生的是负面心理暗示,作用适得其反。参加过高考的家长可以谈一些自己在考场中经历的一些考试过程,如:如何对待监考教师来回走动,怎样处理考试中难题,答题的技巧和方法等,增强考生的自信心。

    二、考生必要的心理调节   

    高考前的紧张是正常的,不要一直去想高考的事情,在自己情绪不甚稳定的时候,就把书本抛开,到户外呼吸些新鲜空气,或者短时间的闭目养神,这些都能帮助自己在烦躁的暑天快速平静下来,消除紧张的情绪。在复习的同时可以适当看看电视,和家人聊聊天,使自己能够保持平静的复习状态。考试那三天的时间,尽量使自己放松,保证每天的饮食量和睡眠时间,上下午都有考试,中午尽量休息一个小时,晚上不要太早睡,这样容易导致失眠,保证在10:00上床。考前一天要把自己要带的文具、证件都准备好,避免考试时的慌乱。当然,看看电视放松一下也好,文科类的考生可以看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给自己考试回答问题储备一些灵感。比平时提前一些出门去考场,进考场之前尽量不要和同学讨论考试复习相关内容,以免加剧自己紧张的情绪。一旦觉得情绪不稳,可以和身边的人开开玩笑,深呼吸,保持平常心走进考场。文具用自己平时用顺手的,吃穿也和平时差不多,这样才可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高考,否则突然的变化可能会引起某些情绪上的波动。提前一天去看考场,掌握考场的布局,如:医务室、厕所、商店等位置。第一天考试可以提前30分到考场,一来可以避免发生意外迟到,二来可以放松一下心情。到考场后就不要再看关于考试的东西了,以免引起紧张。有些同学因为紧张,可能会有意无意地看看监考老师,如果不是心理素质特别好的考生,进考场后最好不要看监考老师,如果考生看几眼监考老师的话,很容易让老师怀疑你想作弊,总会注意你,这样对考生的心理可能会产生些影响。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不看监考老师最保险。

    三、考场上如何超水平发挥

    信心百倍地进考场。每科试卷发下来以后,最好先整体看一遍,比如语文看看作文题,英语看看阅读有多少篇、难易度怎样,数学看看大题等。这样可以大致分析一下难易程度,帮助分配时间,掌握主动。碰到卡壳的题先放一放,尽量拿到能拿到的分。

    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只要是自己感觉沾边又是自己知道的理论,在答题范围允许的情况下都往试卷上面写。建议考生,只要是时间允许,尽量将自己知道的、沾边的都写上去。书写一定要有条理性,注意文字书写的间架结构。也可以列项目符号,有利于评卷是评卷人员很容易找到答题得分要点。很有必要提醒一下文科考生,像语文、历史、政治等科目,最后检查时查查有没有漏题就行了,最好不要修改答案。因为到最后头脑已经不是很清醒,思维没有刚开始做题时严密,很容易越改越错。至于数学等理科科目,如果发现明显的计算错误倒是可以修改过来。注意选择题答案不要乱改,相信第一感觉。

    2004年我校有一名考生在大综合考试中复查时改了四道选择题,结果都改错了,本来大综合可以靠296分,却因改错四道选择题丢了不该丢的24分,考完试和其他同学以交流发现自己改错了,非常后悔。将每科试卷的前几道题检查一遍,因为在考试开始时很有可能思维还没有进入状态,容易出错,检查一遍比较保险。但也不要轻易改动,多推敲几次。先考完的科目,不要和其他人交流,发现自己的错误越多,对后面的考试影响就越大,因此,我建议等考试答案下来后和老师一起分析估分,这样既准确,又避免造成对其他科考试的影响。考完试不要受其他考生情绪的影响,考生出考场的情绪因人而异,乐观的考生不一定答的比你好,愁眉苦脸的不一定答的差,最好的方法是拿出下一科的书看一会。或看电视娱乐节目等是自己很快从考场气氛中解脱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