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在西藏民族学院迎来50华诞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向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
如果以“发展”两个字来总结西藏民族教育事业显得过于概括的话,那么西藏民院大四学生次仁旦达的经历也许可以让你对“发展”有个具体化的认识。
次仁旦达就读于西藏民族学院财经学院金融专业,他的家乡在西藏南部——山南地区洛扎县生格乡,在那里,牧民们放羊、放牛过日子,这也是次仁旦达小时候的生活方式。
次仁旦达还记得,上小学时,在一间破烂的平房里,次仁旦达和同学们俯在木板上写字,那个时候,这个边境小学的学生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墨水,聪明的孩子们把废旧电池里的碳撬出来,再用清水稀释,就成了“墨水”,他们用竹签蘸上自制的“墨水”就开始写字。
因为政府不收钱,次仁旦达这个牧民的儿子得以进学校读书。在学校,他每个月还能领到伙食补助。牧民们发现,让孩子到学校里去,家庭负担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轻了。就这样,次仁旦达在县城上完了初中,还到地区上了高中。上了高中的次仁旦达发现自己还可以考大学。高考那年,在一系列的政策照顾下,次仁旦达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本科的大学生。
在大学里,成绩优异的次仁旦达每年都能拿到2000元的助学金,家乡一些乡亲和他开玩笑说,别人上大学花钱,你上大学国家给你“工资”。
谈起家乡,次仁旦达说,现在,那里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学生们用上了学校提供的免费墨水,还能在设备较齐全的实验室上实验课了,乡里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地上了大学。
将于2009年7月毕业的次仁旦达选择回家乡工作。“这段时间新闻报道说金融危机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很大,实际上,不一定全是这样的,在我的家乡,这是个紧缺的专业。” 次仁旦达说,“我几乎是免费读书到现在,无论能发挥多大作用,我希望回到家乡用上所学的东西。”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