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3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命令,解散封建贵族和上层僧侣专政的西藏地方政府,对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从此,西藏百万翻身农奴当家做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拥有了对土地、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同时也开始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开始享有了在旧西藏百万农奴想也不敢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在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之前的1958年,在秦都故地,渭水之滨,西藏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西藏公学正式成立,这就是西藏民族学院的前身。这所高等学府的建立,开始了西藏翻身农奴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建校伊始,不畏艰难的第一代西藏民院人就继承和发扬西藏革命斗争中凝练出来的“老西藏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定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嘹亮号角,第一次在秦川大地彻响:
西藏需要什么人才,西藏民院就培养什么人才;西藏什么时候需要,西藏民院就什么时候输送;只要西藏需要,有条件的要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
五十年来,这一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西藏民院办学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也体现在西藏民族学院的发展与西藏民主改革的相互促进关系方面。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学院的前身)为西藏民主改革输送了可靠的人才,西藏民主改革的胜利又促进了西藏民族学院的快速发展。
1959年3月,当西藏反动上层发动武装叛乱时,当时西藏公学干部、学员愤怒声讨反动上层的反动罪行。当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阿沛·阿旺晋美于1959年5月到公学作关于西藏反动上层策划组织叛乱经过的报告后,公学前后共有2100多名干部、学员积极返藏参加平叛斗争,为西藏的和平解放以及民主改革立下了汗马功劳。
针对旧西藏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在建校之初,西藏工委明确提出学校的性质是“西藏人民革命干部学校”,她的任务,是为西藏民主改革准备干部,特别是“大力培养藏族干部”。而学校也确立了为西藏培养出一批忠诚于祖国,忠诚于社会主义,忠诚于西藏劳动人民的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办学目标,并通过文化教育、政治思想工作、劳动生产锻炼和实际工作训练,形成了以文化扫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西藏的实际需要,确定了学校学制为6年,前3年以学习文化为主,后3年加大政治理论学习力度,并分科学习专业。西藏民主改革胜利后,为了给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培养出一批急需的各种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陆续开设了藏文、农牧、水电、林业、邮电、师范、兽医、财会等八个专业,完成了由干部培训到现代高等教育的转变,初步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民族高等教育模式,开始了西藏高等教育史上大规模的专业教育。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西藏民族学院逐步形成了包括课堂教学、考核等教学环节在内的管理制度,并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了注重实践的教学特色。
西藏民主改革的胜利,推动了西藏民族学院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民院又完成了历史性的蜕变:由一所干部培训学院为主,逐渐发展成为文理并重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府。面对西藏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和市场经济的挑战,西藏民族学院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各个方面建设日新月异。因此,西藏民主改革的胜利,促进了西藏民族学院的快速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大学教学管理体制已经形成
——办学理念日益明确。 建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文理并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教学型民族大学,立足西藏,服务西部,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管理理念更加合理。立足于自身实际,以教学为中心,在教学观念上除旧布新,倡导多元化教学质量观,针对学生实际推行分层次教学,就学生自身现有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给予提高。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办出特色,办出优势,走出了一条地方民族大学的独特路子。
——管理制度趋向规范。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转变和发展,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对管理制度做了全面修订,废除不适应的章程,创建了新的规范,先后出台了《西藏民族学院公共选修课学分制管理办法》、《西藏民族学院学生实践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和《西藏民族学院辅修制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形成更为系统严密的管理体系。
——学科体系逐步合理。西藏民院以前是以文科为主的高校,随着西藏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需要,学校近些年来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强化专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进行专业调整,自2001年以来,学校增设新专业16个,现有本科专业34个,涵盖了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十个学科门类。
——教学机构设置更加合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为了便于教学管理和学科专业调整,西藏民院适时进行了教学机构的调整,组建了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政法学院、财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体育系、医学系和外语系。同时,学校改变原有的校、系二级管理体制,逐步推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使学校的管理机制能够应对招生规模扩大、专业增加带来的多重挑战。
——教学监控体系建立完善。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需要,西藏民院设置了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学校领导听课制度等,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出台了《西藏民族学院教师教学规范》、《西藏民族学院主讲教师工作规范》、《西藏民族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西藏民族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初步实现。统筹教学资源,初步实现信息化管理。学校以教育部西部校园网建设计划为契机,于2002年开始筹划建设校园网,制定了《西藏民族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投入600多万元于2004年建成覆盖全校的高水平校园网。打破了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的系科壁垒,实行全校性统一排课制度;建成教学管理的校园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网上选课、网上评教、成绩网上登录、信息网上发布等,实现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实践教学特色更加凸显。 在加强专业基础教学的前提下,西藏民院强化实践教学,致力于学生实际能力培养。2005年学校下发了《西藏民族学院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意见》、《西藏民族学院关于鼓励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意见》,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加强实践教学。目前,全校已经建立了以咸阳市历史博物馆、汉阳陵历史博物馆、咸阳电视台、咸阳日报社、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咸阳渭城区人民法院等为代表的教学实习基地53个;为了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学校出台《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条例》;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教学效果。
——着力建设特色课程。在西藏民院的教学格局中,涉及西藏的特色课程共有藏族史、西藏经济学、西藏民俗文化等11门,涉及西藏的历史、民俗、宗教、文学、新闻、经济、政策、法律、社会、体育、医学等多项领域,几乎涵盖了藏学、民族学所能包含的各个学科,这些“藏字号”课程,使西藏民院的教学内容更贴近西藏社会,使学生的发展更符合西藏的需要,培育出了民族高校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绘就了这所民族院校教学的另一道风景。
——开展分层次教学。针对扩招带来生源素质差异较大的实际,西藏民院立足于以生为本,“公平”、“效率”兼顾的原则,实现了教学评价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的改变。学校在分层次教学试点的基础上,出台了《西藏民族学院〈高等数学〉分层次试行教学方案》、《关于我校公共大学英语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意见》等,经过几年的分层次教学实践,西藏民院的英语和高等数学等课程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反响良好,这项改革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抓住机遇接受对口支援。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背景下,西藏民族学院获得了提升办学水平的宝贵历史机遇。目前,已经形成包括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9所著名国内高校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口支援的格局。
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校早期,西藏民院的教师和干部,主要来自于响应党的号召,曾参加解放西藏、进藏参加工作的解放军以及全国各地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等。随后,为了充实力量,又采取选调、留校等方式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校毕业生来校工作。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达到稳定队伍、吸引人才的目的,西藏民院连续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引进和稳定高学历人才来校工作。特别是1998年以来,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在我院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实施办法》、《西藏民族学院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和《关于引进和稳定博士的试行办法》等。这些制度包含的具体优惠政策有:鼓励教职工通过多种形式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对高职称人员在医疗、参加学术活动、图书资料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推荐评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施评聘院内副教授,对已达到副教授任职资格但因指标限制未评聘副教授职称的,学院予以聘任,并兑现相应待遇;提高教师课时费标准,在津贴分配、医疗、住房等方面向教师进行政策倾斜;对教师进行每年一次体检;为副教授以上人员配备笔记本电脑等。为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近年来,学校派专人赴山东、四川、河南、甘肃、黑龙江、吉林等地广招重点高校高学历优秀毕业生;加大对民族干部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全校现有80余名少数民族干部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措施,西藏民院教师队伍在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上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共2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3人,两项合计183人,占教师总数的38%。现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133人,占教师总数的30%左右,中级职称教师152人。目前,西藏民院教师中,另有15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40多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学校坚持每年对新上岗的教师举办岗前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区情、校情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了解民族教育的特点等,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西藏民院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的提高。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西藏民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办学层次实现了新突破
五十年来,西藏民院紧跟西藏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在上个世纪,实现了以干部培训为主向专业教育的转变,实现了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转变,进入21世纪,西藏民院又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新突破,实现了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西藏民族学院在上个世纪末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还缺少研究生教育,希望能够开办研究生教育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热切期盼。新世纪是一个新起点,对西藏的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为此,西藏民院开始了研究生教育的新探索。2000年,西藏民院成教部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联合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西藏民院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拉开了帷幕。经过两年时间的考察论证,2002年,西藏民院成立了硕士学位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申报工作。学校高度重视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申报工作,把它作为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过充分论证,向有关部门提出了西藏民院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论证报告,投入了较大的人力、财力,在加强有关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申报工作。经过多方努力,2003年9月,西藏民院被教育部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中国哲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学等四个二级学科被批准为西藏民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2006年,西藏民院专门史、文艺学两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又获准成立,同时学校完成了新聘硕士生导师的聘任工作。截至目前,西藏民院共有硕士生导师近30人。在导师的辛勤指导下,目前已经有74人顺利毕业并被授予硕士学位,其中7人顺利考取全国名牌大学博士;两届毕业研究生共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有的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有的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等,29篇硕士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获得了同专业有关专家的好评。目前,西藏民族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从招生、教学、日常管理、就业等方面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发展态势良好。
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西藏民院发展的早期,肩负着为西藏培养干部和人才的历史重任,教学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科学研究的重点。早在1962年,西藏民院《教学研究》创刊,从此,她一直扮演着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工作的重要阵地,2004年,这一刊物正式更名为《西藏高等教育研究》,由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主办,面向西藏高校,服务于西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西藏人熟悉的 “教学论坛”。改革开放以后,科学研究日益成为高校教育事业的核心生产力,为了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教学改革,西藏民院逐步建立了完整的科研运作机制。1980年,《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创刊,它以藏学、民族学为重心,容纳百科,成为国内藏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随后,学校在不同时期先后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科协、社会科学联合会等科研管理工作机构和学术团体。进入21世纪,学校成立了科研处,科研管理日趋规范。为了推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出台了科研立项资助经费管理、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学术活动管理等规章制度,鼓励学人努力进行学术研究。比如:对校内科研项目,分设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三大类型,引导科研人员团体协作,进行重大项目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对获得国家和部委科研立项的项目,实行配套资助,鼓励和扶植教师、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攻关;对在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给予重奖;2年一次的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成为学校学术研究的展演舞台。在中央关心和全国支援的政策支持下,西藏民院以开放的姿态,站在广阔的学术背景上鼓励科学研究,积极支持专家学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国际国内合作项目研究,聘请著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指导;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对口支援西藏民院的单位达成合作协议,资助本校教师学术专著的出版等。
通过学校政策的激励和教职工自己的不懈努力,西藏民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顾祖成教授致力于西藏地方和中央政权关系研究,主持编纂有《清实录藏族史料》、《明实录藏族史料》、《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关系简明教程》,专著有《明清治藏史要》,合著有《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近几年由他为主的国家社会特别资助项目——《西藏通史》(百余万字)已基本完成。陈崇凯教授也参与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关系简明教程》相关部分的研究。彭英全教授主编有《西藏宗教概说》、《民族理论纲要》等。于乃昌教授长期致力于西藏民族审美文化研究,著有《西藏审美文化》。于乃昌、陈立明教授等深入西藏墨脱地区实地考察,集中研究门巴族、珞巴族文化,完成了《珞巴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观——门巴族卷·珞巴族卷》、《走入喜玛拉雅丛林——门巴族、珞巴族文化之旅》等相关成果。吴逢箴教授以唐宋边塞诗词为切入点,对唐宋与吐蕃关系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合编有《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及系列论文。乔根锁教授在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哲学方面的研究为藏学界注目,著有《西藏宗教哲学与文化》等;索南才让教授在藏传佛教理论研究及藏文文献翻译方面成就卓著,代表作有《西藏密教史》、《西藏宗教与社会发展研究》,译作有《六世班禅洛桑巴丹益希传》等。狄方耀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创立“西藏经济学”,著有《西藏经济学》、《西藏经济学导论》等。毛阳海教授的西藏当代经济研究也取得重要成果,主编有《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参与编写的有《丰厚的资源,美好的展望》等。沈德功教授、邵生林教授在高原运动生理和西藏体育史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合著有《西藏登山运动史》等。自20世纪90年代末,西藏民院先后承担或参与了西藏 “财政志”、“政务志”、“外事志”、“体育志”、“教育志”及“中国共产党志”等多部地方志的编撰任务。另外,王学海教授的西藏高等教育战略研究,孙林教授的藏族史学史研究,周德仓教授的西藏及藏族地区新闻传播史研究,朱普选教授的青藏地理研究,周毓华副教授的羌族历史文化研究等。
除了以上这些重大藏学领域的研究外,乔根锁教授和谢丰泰教授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池万兴教授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六朝赋和《史记》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著有《魏晋南北朝小赋概论》、《司马迁民族思想阐释》等专著10部,合作出版学术著作23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不少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高校文摘》、《新华月报》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转摘。程福宁教授开创了西藏民院甚至全国文章学研究的先河,《文章学基础》、《中国文章史要略》,成为该学科代表之作,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徐继增、徐万发、马红霞、杨维周等四位教授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了《爱国主义教育概论》、《宋庆龄与陕西》、《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讲座》、《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辉煌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等,具有显著的学术和教育教学价值。孙芳云、袁东亚和康龙丽三位教授在高原医学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西藏公学曾经为西藏民主改革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西藏民主改革的胜利又促进了西藏民族学院的快速发展。西藏民主改革胜利50年的历史,见证了西藏民族学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干部培训到专业教育,从初等教育再到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当前,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西藏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为西藏民族学院走向新的辉煌创造了历史机遇。如果说她的历史令人骄傲,今天让人自豪,那么,她的明天将会使人憧憬和激动。可以想见,伴随着西藏民族学院内涵式发展步伐的推进和教学层次的提升,这所民族院校将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真正成为让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大学。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