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教育文化 > 培训导学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2015年03月21日 11:22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杜元霞
分享到:    

    教育应该发展孩子的个性,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在教育中,教师经常会不经意间忽略孩子的具体个性,对所有学生做同等的要求和规定,让孩子按照家长和教师规定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原则做事,实际上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甚至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笔者认为,教育应该全面了解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不断得到发展。在教育活动中,需要老师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教师必须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培养个性。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同时,要让孩子恰当地反映他们的情绪,以便我们及时了解他们的身心状况。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反映出他们的情绪呢?第一,倾听,当孩子有向我们倾诉的愿望时,一定要耐心倾听。第二,不加评论地接纳孩子的感受,给以适当的引导和鼓励。第三,事后引导孩子讨论他们的感受。这一步主要针对孩子表现出比较极端的情绪时采用。在出现这类情况时,可以等孩子的情绪平静后,再跟他们讲道理,探寻导致问题的原因。

    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从爱孩子做起。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适时地了解孩子的优点,常用赞扬性的语气来肯定孩子,这样可以使孩子看到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爱”这个词语,既简单又深刻。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教师对他们优点和情绪的积极反映,更需要的是爱。我们应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充满爱的氛围,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事情当中去。有时教师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摸摸孩子的小脸蛋、给孩子一个轻轻的微笑、一句亲切问候等,孩子们都会十分欣喜,会乐意地接受并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同时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和自尊的形成。

    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还应该指出孩子的不足。所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孩子也一样。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孩子的不良行为,偶尔严厉的批评也不为过,这样,才不会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发展。当然,在指出孩子不良行为的同时,还应该尽力加以鼓励和安慰。

    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许多的教师经常只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加注意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教师应该主动贴近孩子,进行疏导,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自尊心和自信心自然就容易恢复和增强了。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的事情不能等待,因为孩子的名字叫“今天”。因此,教育应该带给孩子足够的自尊和自信。孩子有了足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才有可能有创新精神。我们的教育必须走近孩子的生活,贴近孩子的心灵,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作者系拉萨市实验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