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现场。
为培训结业的农牧民颁发证书。
区农科院为参加培训的农牧民提供的袋装种子等。
参加培训的农牧民认真听课。
区农科院全力培训农牧民技术员,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
区农科院培训中心工作人员将误工补贴发放到受训农牧民手中。
冬去春来,冷热更迭。2009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农牧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农科院举全院之力,下大力气,圆满完成了全区首批农牧民农牧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区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牧民占人口的比重大,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促使“一产上水平”,就要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区农科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把农牧民培训工作当做一件大事来抓,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大力提高农牧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领导,确保培训顺利实施
为搞好农牧民的培训工作,自治区农科院于2004年成立了农牧民科技培训中心和培训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农科院党委书记洛桑旦达亲自担任组长,分管科技的副院长尼玛扎西博士担任副组长。各培训点为切实保障项目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取得实效,均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各乡、镇、村也确定专人负责。这种一对一的工作程序,保证了农牧民培训任务及培训目标的层层下达及落实,让农牧民科技培训项目这一繁杂艰巨的任务能够稳步推进。
在自治区农牧民培训办公室下达培训项目后,区农科院农牧民培训中心及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各培训点,针对培训点农牧业生产管理特点及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确定了培训计划及方案,对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时间和方法以及投入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计划任务纳入科技人员岗位责任的考评内容,建立“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考评”的目标管理机制,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和培训人员。
在培训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各项目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制定培训计划和下达培训任务时,层层签订责任状;责任状签订后,接受培训的7个县立即成立了农牧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领导、农牧局或科技局主要领导担任,相关部门、项目乡(镇)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职责是监督项目进度和质量、资金使用情况、综合协调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在培训项目实施期间小组成员均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了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使培训项目能够快速、顺利地开展。
区农科院在培训过程中,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培训跟踪反馈制度等,并及时整理培训档案。培训结束后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农牧民等方式,对每个培训示范村进行检查验收,核实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了解农牧民的满意程度。
加强资金管理,是搞好培训的保证
在培训经费使用上,区农科院严格按照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专款专用。只有确保资金到位,才能持续有效地开展各项培训工作,为了用好这笔资金,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自治区农科院为农牧民培训项目设立了单独账户,并指定专人管理。参加培训人员的误工补助直接下拨培训点,在当地培训点有关部门的监督参与下兑现,并将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情况按照培训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时间等内容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精选师资力量,是搞好培训的关键
为促进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区农科院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以确保培训师资的及时到位。抽调区农科院三所一室科技人员中专业水平高、精通藏语文、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富有基层工作经验、具备良好培训沟通技巧的20名藏族农牧科技人员组成培训队伍。根据农牧民对多层次知识的需求,还聘请了西藏大学、自治区藏医学院的教授为农牧民授课。
做好宣传动员,落实培训对象
区农科院在农牧民培训对象的选择上,首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由农民自愿报名,再经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认定确定受训农民名单。一般选择有一定主导产业生产规模、科技意识较强、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农户作为培训对象。
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农牧民科技知识水平
在制订好方案、选好师资、确定好培训对象的基础上,培训授课教师则本着农牧民需要什么,就讲解什么的原则,进村办班。根据不同的村、不同的区域及其资源优势、不同的培训需求,在各村采取多种方式,分层次、分期分批开展农牧科技培训工作。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和跟踪配套服务,努力使农牧民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在2009年,区农科院共在全区9个县,对9349名农牧民进行了农牧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其具体做法是: 科技人员深入拉孜、尼木、贡觉、左贡、当雄、聂荣、墨竹工卡、白朗、达孜等9个县集中办班和走村入户开展现场技术培训。
重点抓好培养农牧民技术员工作。自治区农科院充分利用院里的科研基地,在拉萨的现代农业园区集中举办了5期农牧民技术员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03人。各县所在地集中举办20期农牧民技术员培训班,共有1096人参加了培训。
抓好培养农牧民经纪人工作。区农科院采取跨县和地区实地考察、学习和交流经验、灌输经营理念等方式,组织聂荣县两批50名牧民经济带头人到班戈、申扎、白朗、江孜、林周等地实地学习,并到拉萨各大企业考察学习。
区农科院在项目示范区通过培训建立种植和养殖示范户107户,效益明显,受到群众欢迎。
编译发放技术手册,深受农牧民欢迎
区农科院针对我区当前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专门组织专业人员编制《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手册》、《农作物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牦牛育肥技术手册》、《家禽养殖技术指导手册》、《常见家禽疾病防治技术》、《饲草料种植技术》等适合当地农牧业生产情况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材41570册,这些教材在培训过程中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好评。
培训效果明显,群众评价良好
通过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灵活多样的培训,得到了参加培训人员的好评,效果显著。
通过集中培训、专家到生产现场实地指导、学习和交流经验、建立科技示范户等形式,方便、直接地让农户掌握了主导产业的生产关键技术,保证了技术措施的到位和落实。
通过培训,促进了农牧业新技术的推广,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培训同农牧业生产进程同步进行,主要围绕农牧业特色产业生产中的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是关键性技术环节展开培训,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传统的技术模式和生产方式,通过参训农民和在科技人员的示范带动下,正逐步被新的技术模式和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
培训为农户提供了一个技术与信息的交流平台,培训采用参与式方式,专家讲,农民自己上台讲,实现了专家与农民、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交流,大家相互谈体会、谈看法,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心得,彼此实现技术、信息、经验共享,为农户科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培训,农牧民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积极性高涨,群众也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
墨竹工卡县农民通过培训,提高了科学种田的积极性,粮食单产提高15%以上,当地群众纷纷要求加大新品种引进和技术培训力度。
拉孜县曲下乡群众在科技人员的引导下,认真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示范户迅速发展到67户,通过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培训和技术指导,提供蔬菜种子和农药,每户蔬菜种植收入达1.5—2万元,比培训前提高收入23%。
畜牧业比重较大的聂荣县通过牦牛育肥技术培训后,群众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积极学习牦牛短期育肥技术,加大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
白朗、达孜县的农民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培训成果,收效良好。
农牧民培训工作做到常抓不懈,继续加大培训力度
区农科院继续充分发挥技术、人才、成果优势,积极争取培训资金。计划利用今冬明春农闲时间,继续开展有关培训。
继续巩固和加大拉孜县、墨竹工卡县、尼木县的培训力度。在3县继续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各培训500人,使受培训人数达1500人。
科技人员计划在江孜、仁布两县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两县各培训农民600人。
利用区农科院农业现代园区集中举办3期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使达孜、白朗、南木林县的60名农民受训。
计划在日喀则、山南、那曲等地区所在地举办3期农牧民科技特派员培训班。
通过以上努力,力争使我区农牧民的培训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一产上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