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和谐之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
2011年,我区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我区劳动就业部门调研时提出的“千方百计增加公职岗位,力争使西藏籍大学生实现全部就业”精神为契机,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统筹做好其它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政府提供公职岗位近1.3万个,共有1658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011年,我区劳动就业部门把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来抓,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加强服务,应届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全就业。
增加就业岗位。2011年,全区共提供公职岗位近1.3万个,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举办7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累计达6500个,为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奠定了基础。同时,及时兑现奖励资金,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放路费补贴和生活补助,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
加强政策引导。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制定实施关于积极做好2011年我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生活补助、鼓励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有力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和政策宣传力度。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失业登记、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就业见习、公益性岗位等服务。另外,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对我区6所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进行创业师资培训,为我区高校培养了部分既掌握高校毕业创业就业政策,又能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培训的老师。
做好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
2011年,我区劳动就业部门以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和提高农牧民单项劳动技能培训为抓手,以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县、乡为平台,大力推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农牧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的劳动技能。积极推行和扶持尼木经板雕刻、萨迦唐卡绘画、康马石材加工等劳务品牌,通过树立劳务品牌,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初步形成“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片劳务、富裕一方百姓”的效应。据统计,全年共输出品牌劳务115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625万元。
优化农牧民进城就业环境。通过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活动,初步形成“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组织开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专项检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了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建设领域劳动者维权公告牌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源头预防克扣、拖欠农牧民工资情况的发生。
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
2011年,我区劳动就业部门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升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渠道,以突出具有西藏特色的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培训促进就业为目标,基本实现了培训就业“一体化”。
制定实施相关办法、规定,对30家民办培训机构进行专项检查,加强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
据统计,2011年,全区共举办有民族特色的技能培训班以及市场需求量大的钢筋工、汽车驾驶员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00期,培训各类人员2.53万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63%。
完成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目标
通过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登记台账管理制度,完成年初确定的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的目标任务。通过建立公益性岗位电子管理台账,确保一人一岗、一人一档。
认真举办好就业援助月活动。深入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为主题的“春风行动”,帮助298名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继续实施援企稳岗扶持政策后续工作,共为拉萨饭店等33家区直第三批困难企业发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1817.4万元,惠及困难企业员工2643人。
同时,发挥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的作用,全年共购买第四批4300个公益性岗位,使全区公益性岗位总量达到2万个,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5438人。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