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教育文化 > 人才就业

旦真的“副业”与“主业”

2015年03月21日 11:2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记者 石勇 陈志强
分享到:    

    湛蓝的天空,沁人心脾的油菜花香,路旁哗哗的流水声……这一切,无不令人心旷神怡。而在这美景之中的一处庭院,更是别有洞天。

    “这是村里废弃的小学校园,2010年,卡嘎乡政府为了扶持我们的加工厂,就把学校免费让给我们做厂房。”加工厂的负责人旦真指着眼前的院子告诉我们。

    宽敞的院子里,“谢通门县2012年第一期青年农牧民皮具加工技能培训”的横幅悬挂在厂房前。几名工人坐在屋檐下,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简单而原始的制皮工具在他们手中欢快地跳着,像变魔术一样,各种原料在他们手中飞快地结合在一起,娴熟的工艺让记者叹为观止。

    整个加工厂其实只有三间房,右边一间堆放着牦牛皮、山羊皮等原材料;中间是工人们的工作室,曲奴村民族手工艺皮具加工专业合作社的各类畅销产品就出自这里;左边则是休息室和成品展览室,里面摆放着各种皮具制品,有生活中常见的,也有大家叫不出名字的,有皮包、皮带、针线盒、糖果盒、骰子、电脑包、鼠标垫等50多个品种,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的同时,又惊讶于旦真的创新意识。这些产品制作精美,物美价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旦真细致地向我们介绍:“每一件皮制产品都是由这30多种传统老式工具加工制作而成的,需要大家分工合作;如果单独完成一件产品,则需要两天的时间。”

    这门从旦真祖爷爷那一辈传下来的家传工艺,由于赶上了好时代,终于在第四代传人旦真的手中大放光彩,成了全家人致富的门路、幸福生活的源泉。

    旦真的爷爷顿珠,今年已67岁,精神矍铄。加工厂的大多经典工艺品都出自他的手。顿珠告诉我们:“我19岁开始跟父亲学做皮具,从来没想过制作皮具也能发家致富。几十年来,这门手艺一直是家里的副业,制作皮具也只是贴补家用。现在好了,这门技艺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财富!”

    “在以前,村里有好几户会制皮具的人家,因为那时生产皮具赚不了几个钱,他们的后人对这门手艺不感兴趣,等老一辈手艺人走了后,手艺就失传了。现在,整个村里也就我们一家人会这门手艺,连上初中的孙女也学会了。”顿珠告诉我们,“加工厂的工人们大多数是边学边做,县里也给了我们很大支持,还请技术人员培训大家,每年免费培训4个月。现在会制皮具的人慢慢多起来了。”

    1998年,贫困与生活的压力,促使顿珠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制作皮具上,以赚到更多的现金收入。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家人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虽然种地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不再是以前那样“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了。

    2004年,年仅16岁的旦真结束了学业,开始学习制作皮具,打算将这门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全家人都没想到,这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年轻人,后来带着大家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皮具的需求量大增;逐年增多的游客则是推动民族特色产品畅销的另一大因素。2008年,不安于现状的旦真,利用自己灵活的头脑和丰富的想象力,开始制作一些老一辈不曾做过也不曾想过的皮制产品。

    万事开头难。旦真先从市场上买些非皮制产品,然后细细拆解研究这些样品,弄清楚结构,再尝试用牦牛皮、山羊皮等原料制作各种皮制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他终于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皮制产品。“所有产品中,骰子和皮包的销量最大,利润也不错。”旦真指着展览架上的产品说。

    “与传统制皮相比,工具还是老式工具,我们只买了几台缝纫机。原材料大多数是从拉萨市皮革厂进货,只有少数时候自己揉皮。虽然都是纯手工产品,但我们的皮制产品还处在刚刚创品牌的阶段,所以我们以质量、价格求生存。品种上,以前就只有一些传统唱戏用的面具等各类传统皮具,现在达到了50多种。”旦真认真地分析着以前与现在制皮的不同,“最主要的是,制皮在以前是副业,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现在却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的纯收入达到了20万元。”

    2010年,旦真改变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独家出资成立了谢通门县曲奴村民族手工艺皮具加工专业合作社,聘请村里的贫困人员和残疾人当工人,教他们制皮技术,并按月发工资。现在,整个加工厂有22名工人,工人们的年人均收入在3万元左右。

    “未来几年,我打算改建厂房、提升生产能力、加快交货速度,申请‘曲奴’(藏语意为“河西”)皮具商标专利,并在县城和地区开辟销售点。同时,我还想让更多的人把传统的制皮工艺传承下去,对它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让村里人一技在手,走上致富路。”旦真满是期望地说。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