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藏区各古代遗址的发掘和考古证明,早在远古时代,青藏高原就有人类活动。藏族人民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就制作了生产、生活的各种工具,如石铲、石斧、石锄、石钻、石矛、石镞、切割器、石锛、石凿、石砧、研磨器等。此外,还有用动物骨架制作的工具和装饰物,如骨锥、骨针、骨斧、骨笄、骨镯、骨牌、石珠及穿孔的贝壳等。随着社会的进化、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制陶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产品有罐、盆、碗等,其中有的纹饰丰富,有的甚至是彩陶。这时,青藏高原的古人类已脱离动荡的游猎采撷生活,逐渐进入定居生活和从事农耕。他们不仅学会了制造各种精致的石器,而且放弃洞穴而建造房屋;生产活动从单纯的渔猎游牧扩展到兼营农业和饲养家畜。从悉补野部落在雅隆河谷崛起,到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奴隶制政权,藏族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在布德贡杰时,雅隆部落出现了金属农具。《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这时已“烧木为炭,炼矿石而成金银铜铁,钻木为孔做成犁和牛轭,开掘土地,引溪水灌溉,犁地耦耕,垦草原平滩而为耕地”。耕畜的发展,耕作方法的改进,土地面积的丈量,引水浇地,表明吐蕃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在牧业方面,犏牛、骡子、杂交牦牛被驯化,人们已逐步养成定居放牧习惯。养马和驯马技术也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敦煌发现的藏文写卷中,就发现有《医马经》、《驯马经》等残卷,畜牧知识的积累蔚然可观;当时已求良驹来改良马的品种,“骏马佳种”被特放于高地;相当熟练地掌握了阉马的技术,有专门的“骗马之方”;在养马、驯马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喂草、饮水、放牧、调教,都有了一套办法;在治疗马病方面,除用药外,还有扎、灸、熏、压等技术,采用放血、扎针、血针、火针、炮烙、药物灌饮等疗法,实行兽医学的内外科并重、医疗和休养同举的原则。
吐蕃时期在天文历算、藏医学、建筑方面均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
公元7世纪,建立吐蕃王朝后,酉藏的工艺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工艺学是小五明之一,即工巧明。木匠、石匠、泥塑匠、金匠、铁匠、银匠、陶瓷、漂染等工艺技术已十分成熟。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人藏“所带来的大批汉地工匠和工艺技术对吐蕃工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吐蕃工艺技术的发展。藏族人民在大量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工艺技术的同时,努力发展本民族的手工业,产品有铁斧、刀、剑、矛、盾、甲心、盘子、银圈、梳、锁、毛毡、金冠、金宝带、金帐、银兽,等等。随着佛教在吐蕃的发展和汉藏僧人的相互往来,汉地铸钟技术也在唐朝时传到了吐蕃,如昌珠寺的铜钟即由“唐比丘大宝监制”。由当时西藏的部分工匠参加修建的桑耶寺及大、小昭寺等著名寺院的建筑,大体上反映了吐蕃时期的建筑工艺水平。其建筑样式已发展为当今西藏建筑的独特风格,为西藏人民所喜爱。此外,雕刻、绘画、雕塑及编织等方面的工艺技术也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在雕刻艺术方面,除石碑上的浅雕之外,还有木质建筑上的浅浮雕和浮雕,作品形态各异,逼真、生动。
元、明、清以来,藏族的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的薅草积肥等精耕细作技术已广泛应用。内地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大量传入西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养马技术也有很大提高。
在天文历算方面,印度的时轮历于11世纪传入西藏。“统迥”推算法开始在西藏传播,1027年阴火兔年为起算点,每60年为一个“绕迥”,即一轮、相当于汉地的甲子纪年。地球为圆球的思想被普遍接受,涌现出了一批天文历算学家、学者。18世纪中原地区的时宪历传入西藏。
元、明时期是西藏藏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宇妥·云丹贡布参考汉地等医学知识,用厘定后的藏文修订《四部医典》。15世纪以后形成了南北两个学派,藏医学家强巴·南杰差、桑、舒卡·年尼多吉等人的著述,对医学理论、药名、药性、药味、功能、药物解释、临床应用等作了详细的阐释。17世纪,第司·桑结嘉措对藏医学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他主持编写了《四部医典蓝琉璃》,并依此组织绘制了藏医彩色系列挂图,此举被称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
格鲁教派六大寺庙的修建和布达拉宫的重修,标志藏族建筑艺术发展到了顶峰,架桥技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藏族应用文成公主带进藏的造纸工艺,用一种名叫“瑞香狼毒”的山草为原料,制造出能防虫蛀的藏纸。13世纪又从内地传入印刷术,用木质坚硬的桦片制版印刷,传播佛教经典。造纸术与印刷术的传入,推动了西藏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
西藏是一个多地震地区。藏族人民对地震的认识很早,对641年发生的地震已有所记载。14世纪以来,藏族对历次发生的地震有大量详细的记录。如1411年9月29日当雄发生强烈地震,《达隆教传》记载这次地震时出现山崖塌滑、湖崩,有的村庄被埋入地下,平地出现大裂缝,众多人畜死亡,损失巨大,造成严重灾害。西藏和平解放后编辑出版的《西藏地震史料汇编》依据文献记载推定这次地震震中在当雄南,震级为8级。藏族丰富的地震记录,反映了藏族人民较早就具有观察地震前兆,预防地震灾害,减少地震损失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为研究藏区地震活动规律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4世纪以来,藏族对珠穆朗玛峰进行考察、记载和命名。藏族称珠穆朗玛地区为“拉齐”,称该地区的雪山为“拉齐岗”,对珠穆朗玛峰为主的5座雪山称之为“次仁玛宾阿”(“次仁玛”意为长寿女神;“宾阿”意为五姐妹)。《米拉日巴道歌》对珠峰地区的记载具体、详细、形象。18世纪初,清朝康熙皇帝决定对全国进行测量绘制地图,并派人到西藏测量旅程距离,在藏族人员配合下,正式测绘并将珠穆朗玛峰标注在全中国的地图上。1721年清朝政府编绘《皇舆全览图》时,用“珠姆朗玛阿林”对珠峰命名。1748年改为“珠穆朗玛阿林”(“珠穆”意为“女神”。“朗玛”意为“第三”;“阿林”系满语,意为山)。清朝同治年间的《皇朝大清一统》将“珠穆朗玛阿林”标成“珠穆朗玛山”。这些事实证明,是我国人民包括西藏人民最早发现、考察、认识、命名珠穆朗玛峰的。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