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幼儿摔倒了,30多名幼儿中,只有两名幼儿能主动关心同伴疼不疼,并给她揉伤,其他幼儿或不知所措,或无动于衷,或在一旁嬉笑。有的幼儿不仅不扶,甚至还说:“谁叫她不小心!”也有的说:“让她自己起来。”从他们的言谈中,我看到孩子们的同情心在逐渐消失,所以,对孩子们进行同情心的培养已成为幼儿园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敏锐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作为同情心教育的内容,把同情认知、同情体验和同情行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同情认知的培养。具有同情认知是产生同情情感和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引导幼儿观察什么情况会让别人难过,别人什么时候需要自己的帮助。比如,有的小朋友病了,很难受,他希望别的小朋友能关心他;有小朋友摔倒了,别的小朋友不应该站在旁边看,而应该把他扶起来,并帮他拍拍身上的土,问问他疼不疼。我们还要随时引导幼儿关注困难者,帮助他人,如看到别的小朋友没有玩具时,就应邀请他一起玩。
同情体验的培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对需要帮助的幼儿给予安慰和关怀,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我班楚楚小朋友的妈妈在内地,爸爸工作很忙,对他的关心照顾不够。有时他情绪不好,爱哭,我们就经常搂搂他、亲亲他,告诉他老师非常喜欢他,这样不仅楚楚的情绪有所好转,也使别的幼儿受到感染。另外,我们还设计了“他摔倒了”、“他为什么哭”、“我们帮助你”等教育活动,运用角色转换、移情等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境时的情感、愿望。让幼儿更好地体验、理解别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应该怎样做。
同情行为的培养。我们发现幼儿的同情行为往往比较单一,缺乏多样的同情行为方式。如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全班小朋友都去扶他,结果挤成一团,而没有人采用其它的安慰方式;看到一个小朋友哭了,好几个小朋友掏出手绢来为他擦眼泪,反而弄得那个小朋友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坚持从认识、情感入手,让幼儿看到别人的困难,体验别人的心情,从而以情感带动行为,这对幼儿提高认识、把行为内化为品质很有帮助。
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幼儿,这样一定能在幼儿同情心的培养上取得良好的效果。(作者系西藏军区幼儿园教师)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