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崩溃后,过了近百年,被摧残的佛教迎来了“后弘期”,许多教派先后兴起,寺庙教育有所发展。元朝时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寺庙教育在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活力。萨迦寺建成后,成为当时藏区最高的佛学院和最大的藏书馆。在阴火牛年春萨迦派的后藏法会上,“能讲论几部经典的格西数干”,可从侧面窥见当时寺院教育规模之大和培养的格西之多。 明朝时木刻板、印刷术在藏区得到推广和使用,印刷出版了藏文《甘珠尔》等大藏经,有力地推动了寺庙教育的发展。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实行宗教改革,采用了显密兼修、先显后密的修法。到了清朝,五世、七世达赖喇嘛,在各大寺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僧组织、管理机构,以及学习、答辩考试制度,使经院教育体系化、严密化,对寺院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寺院教育
这是从元、明、清一直到百藏和平解放以前藏区文化教育的主要类型。那时,在藏区,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文化教育的中心。寺院教育,以僧侣为教育对象,以佛教教义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与宗教密不可分。几百年的寺院教育,除了传播佛教教义外,也创作、编纂、翻译了卷帙浩繁的其他学科知识,如历史、文学、语言、天文历算、医药卫生、工艺美术、哲学,等等。这些珍贵典籍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寺院培养的一些高僧大德,不仅对佛学有高深造诣,而且有的成为著名哲学家、医药学家、天文历算家、文学家和大翻译家,为藏族社会的发展,为藏族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为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作出了贡献。他们著书立说,流传后世,对藏族社会产生了积极、长远的影响。如《萨迦格言》的作者萨班·贡嘎坚赞、《布敦佛教史》的作者布敦·仁钦朱、《红史》的作者蔡巴·贡嘎多吉、《西藏王统记》的作者索南坚赞、《西藏王巨记》的作者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土观宗派源流》的作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白史》的作者更敦群培,以及喜绕嘉措大师,等等。
但是在封建农奴制度和土司制度下,寺院垄断教育,也禁锢人们的思想,使更多的群众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阻碍了藏族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大贫苦僧侣即使入寺,许多人也只是充当寺院杂役,有的穿了几十年袈裟,仍然是文盲、半文盲。据民主改革时调查,哲蚌寺洛色林和仓,文盲、半文盲几乎占总数的80%,其余20%的僧人中真正精通佛典的为数也不多。
(二)官学
西藏地方的官办学校有俗官学校和僧官学校之分。学生绝大部分是贵族子弟。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为地方政府培养僧俗官吏。
1.“孜仲”学校
该校创设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时期,是座僧官学校。原在罗布林卡,乾隆五十三年(1788)迁至布达拉宫,故称“孜罗布扎”(汉译布达拉学校)。孜仲学校归译仓(达赖秘书处)管理,从各寺院僧人中招生。学生毕业后要到译仓做缮写工作,作为实习。该校“格根钦莫”住任老师)向来由敏竹林寺委派,因为该寺以精通天文历算、书法优美著称。其他一般老师是从卸职僧官或有学问的憎人中选任。孜仲学校的学习内容有佛典。文牍写作、礼仪、声明、文法、天文历算、书法等。学习的主要方法为课堂教学、考试答辩、实习。学制不定。学生毕业后,称为“孜仲”。地方政府的各级憎官一般都从。孜仲。中选任。
在七世班禅额尔德尼·丹白尼玛(1781~1853)时期,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也创设了一所僧官学校。学习内容大致与“孜仲”学校相同。该校在九世班禅·曲吉尼玛(1883~1937)在世前半期。有较大发展,后停办。
2.“仲科”学校
藏语称“孜康罗扎”。该校毕业的学生称“仲科”。西藏地方政府的俗官一般都从”仲科”中选任,故称俗官学校。该校创办于乾隆十六年(1751)。学生来源是上过私塾,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贵族和官员子弟。学制3~5年。名誉教师是“孜康”-(审计局)的“孜本”(审计长),实际指导学生的是“孜康”内经验较丰富的秘书。教学内容有经典、筹算、藏文、礼仪、文牍等。学完后要考试,筹算考试更别具一格。毕业后,先到“孜康”见习,等待分配官职。也有一二十年不被委任官职的“老学生”。
上述地方政府的两所学校的培养目标,据以《水虎年章程》为蓝本的《水猴章程》规定:研习王明、通晓佛法义,化民弘正法、成佛得解脱。实际上是培养僧俗官员。施行教化,推行政令。
僧官学校和俗官学校的教学方法都有重实践的特点。通过反复实践,掌握算学、书法、文牍程式等各种知识技能。除此以外,官办学校还有成立于1916年的藏区历算学校和更早的拉萨药王山利众院(见《藏族》第十三章)。
3.官办小学
清朝末年,张荫棠、联豫、赵尔丰等在“洋务运动。脚下,在康藏地区兴办正规小学。从1904年到1909年5月,仅在西藏就设初级小学堂、陆军小学堂、汉文传习所、藏文传习所等各类学校16所。其中蒙养院以启发儿童心智活泼、幼稚天真为宗旨;小学学习以忠君爱国、尊孔、明伦为宗旨;武备学堂以”略明战术”为宗旨。小学课程设读经讲经、作文、算术、历史、地理、修身、体操等。
光绪二十年(1904),清政府在巴安(今巴塘)设官话学堂。1907年以后,赵尔车在川边地区改土归流,推行新政。广设学堂,并强令学龄儿童入学,实行学优奖励制度。到 1911年 5月,康区(包括今甘孜州全部及西藏昌都、家雅、丁青、贡觉、芒康、江达、三岩等地)学校增至200余所,学生约9000名。
193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办了一所国立拉萨小学、隶属于蒙藏教育司。学校实行初小4年、高小2年制。拉萨小学成立后,原有的拉萨回民半日学堂和清真寺回民学校的学生全部转入该校学习。该校设藏文、阿文、国文3个班,并一度设置特别班和幼儿班。特别班专为贵族子女开设。拉萨小学课程有藏文、国语、阿文、算术、历史、地理、公民、常识。音体、图画等。盛时学生近300人、教职员20余人。1949年7月,学校被迫停办。办学10多年,毕业4期,高小毕业生仅12人,这是因为多数学生中途辍学或转学。这是西藏正规小学的开端。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和甘、青、川、滇政府在藏族地区设立了许多小学和师范学校。教育部的直属小学可分3类,即实验中心学校、普通小学和师范附属小学。青海三角城(今海宴)实验中心学校和西康越嵩(今越西)实验中心学校属于第一类。普通小学除上述拉萨小学外,还有德格小学、本里小学、果洛小学等。师范附小,包括国立西宁师范附小4所,国立康定师范、巴安师范、肃州师范、西北师范、丽江师范等的附小各1所。这些附小或多或少都招收藏族学生。
与此同时,各省推行义务教育,也办了一些省立或县立小学。小学一般都开设藏文、国语、算术、公民、音体等课,有的还开设英语课。
甘肃省拉卜楞继1928年成立拉卜楞藏民小学之后,到1940年,全县(夏河县)共创办小学8所,其中有3所完全小学和5所初级小学。我国著名藏学家、社会学家李安宅、于式玉夫妇曾在拉卜楞小学任教。到1947年时,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藏族聚居区各县共有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45所,学生2500余人。
青海省最早的藏族新式学校是成立于1912年的甘肃宁海蒙番学校。1929年1月,青海建省后,在省第一职业学校设蒙番班。1930年,蒙番班扩充为省立蒙藏师范学校。1931年后,青海省蒙藏文化促进会在玉树、大通、共和等县办起了二三十所蒙藏小学,在西宁设蒙藏中学附设小学,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人才。据1937年调查,青海省牧区(即今6个藏族自治州)虽有藏族小学111所、学生6829人,但多数“小学名存实亡”。
1938年8月成立的青海省国立湟川中学,在它存在的11年中,也培养了一批藏族人才。
1930年时,在原西康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为1358人,占学龄儿童的 0.37%,到 1939年元月西康建省时,已有小学125所、学生6618人、教职员233人。但学生中藏族儿童所占比例较小,且多为“雇读生”(即富裕户或村集体雇佣儿童去上学,称为“学差”,青海省艺术小学也有“雇读生”)。
在阿坝地区,据1947年统计有小学6所,包括沙坝小学、杂谷脑小学、马尔康边民小学等。学生总计316人、教职员23人。
1936年,云南藏区成立省立德钦小学、中甸小学和维西小学。到1946年,3校各有6班,共有学生447人、教职员18人。
为了大量培养藏族师资,在发展小学的同时,广设师范学校。其中国立康定师范学校首屈一指。它的分校(后改为国立巴安师范学校)紧随其后。此外,还有炉城藏语专修学校、西宁蒙藏师范学校、康定女子师范传习所、泸定女子师范传习所、丽江师范学校、夏河简易师范学校等。各类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据1947年8月统计,有1200多人。
20世纪40年代,藏族地区高等教育也已起步。1946年,国立康定师范学校被改为国立康定师范专科学校。1941年,在陪都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南京)设立以培养民族地区中等学校师资为主要目标的国立边疆学校,甘、青、川、滇的许多藏族学生到该校学习。1947年8月,仅五年制师专的9个班,就有学生270多人。西藏和平解放后他们大都成为各级领导干部。
1944年,根据重庆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指令,中央大学、西北大学创设边疆政治系,培养边疆工作人才;1947年,兰州大学设边语系藏文组,培养藏文藏语人才。边政系和藏文组的毕业生在进军西藏和藏区民主改革、培养藏族青年干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三)私学
1.家塾
在旧社会,由贵族、官员、大商人等在自己家里或庄园里开办。由单家或几家延师教授自家子女,教学内容为藏文、筹算、礼仪等。女性学识字,男性仍要进一步深造。学制不等。
巴安义学,据目前所知,可能是清朝在藏族地区办得最早的私学。康熙五十八年(1719),巴安的汉、国客商集资办义学1所,藏族子弟入学就读,实行免费教育。光绪三十一年(1905),赵尔丰镇守巴安后,在巴安首创私塾。一些本教僧人和藏族学者也相继办起了私塾。
2.私学
一般由学者、教师在城镇开办,规模为数人至数十人不等,课程以藏文、书法为主、亦学点算术。经费由学生家长酌情送礼。1949年时,拉萨有私人学馆8所,全藏共有学馆近百家,学生约3000人。开办早而有信誉者为拉萨聂荣厦学馆。该馆学生都是贵族或富家子女,有的学生还带有一些伴学的童仆。学生在学习藏文、书法的基础上,还要学写书信、公文、讼书、调解书等应用文,为以后从政打下基础;
(四)其他
大活佛的“灵童”一经选定,即派高憎一二人专任经师,精心传授知识,进行特殊培养。
在30~40年代,著名学者格西喜绕嘉措主持的青海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五世嘉木样·丹白坚参创立的拉卜楞寺青年喇嘛职业学校、色拉寺格西宋堪布主持的卓尼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以及松潘等地的喇嘛职业学校等,培养青年喇嘛(扎巴)略识国文’粗具科学常识,并进一步学习畜牧兽医、医疗、印刷、纺纱等专业知识。
20世纪初,英帝国主义武装入侵西藏后,加紧进行文化侵略。他们设教堂、办学校。依靠和利用藏族上层,扩展侵略势力,培养亲英势力。1914年,在江孜办军事学校,西藏一次就派遣50名士兵和军官到校,由英国“商务委员公署的卫队”英、印指挥官训练他们。“藏军来此训练,一直到1924年。中间很少间断”。英帝国主义分子1921年在亚东、1923年在江孜、1944年在拉萨又先后办起了英语学校,为其殖民主义政策服务。1926年,江孜英语学校因 西藏僧俗人民反对和西藏内部亲英分子政变阴谋败露,被达赖喇嘛下令关闭。拉萨的英语学校仅仅存在了5个月,就被迫撤销,帝国主义分子贝尔也被三大寺众驱逐。
此外,英、美、法、德等国基督教会或公主教会还在巴塘、康定、道孚、丹巴、拉卜楞、西宁、卓尼、临潭、西固(今舟曲)等地办学。但由于宗教原因,入校学生很少,只有康定拉丁文学校,巴安华西学校,西宁光华、培英学校影响较大。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20年代推行新政时,曾选派几批贵族子弟去英国、印度等地学习电机、电报、采矿、军事等专业。康藏等地的有识之士,则送子女去祖国各地上学,造就了一批有现代学识的人才。
稿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责编:巴桑旺姆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