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教育文化 > 园丁笔记

课程改革与美术教师的角色重塑

2015年03月21日 11:22    记者 汪全平
分享到:    

    2002年中旬,我有幸参加了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国家级培训”学习,时间虽短,获益匪浅。它使我接受了一些新的美术教育理论,也体会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尤其是师范院校的老师应认识到究竟什么是基础教育一个公民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即给卑微的人带来自信,给自信的人带来创造。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围绕以上的主旨。

    回顾我们以往的课程和教学,过于繁、难、偏、旧,过于专业化。传统的教法泯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多数学生长大后并不从事美术专业工作。作为普通公民应具备什么样的美术素养和技能对这个课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我们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点,整个教学体系重在应试和“拔尖”,这样做丢掉了大多数学生。多数学生中小学毕业后,美术素养很差,有些几乎为零。这当然有多种原因,如美术的“小三门”位置在许多地方仍未改变,一些家长误认为学习艺术学科影响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于是出现了长期的“偏食”、“厌食”现象。另一方面,我们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法上,也存在一些偏见和误区。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只要自己画得好,就自然教好了,只要自己的画艺高,艺术修养深,就当然是一个好的美术教师。许多老师并没有去精心地设计教法,美术教学大多是老师讲解做范画学生练习的固定模式,使学生停留在“千人一面”的临摹和低质量的写生上。学生缺乏对知、能的个性化理解和自我素质的培养。美术教学如工厂里标准件的生产,变成了纯技艺的传授,使学生的创造力未得到培养和激发,更缺乏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

    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师。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今更进一步:“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如果把“鱼”比作知识,则“渔”就是方法,“渔场”就是情境。一个美术老师固然要把画画好,具备相当的艺术素养,而且,更要有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和方法。教师角色应是“导演”兼“演员”,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老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学习方式是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新的学习方式可概括为主动学习,即“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等。打破以往的被动式学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如低年级可结合游戏、表演,让学生看一看,玩一玩,摸一摸,使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结合起来,形成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加深学生课程的印象和体会。又如:中国画教学,可先让学生在宣纸上用水墨画一画,得出各种不同的效果,再讲用笔用墨的方法,变被动式为主动式,这样学生较感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始终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难点。其实,人在儿童时期就有创造意识,儿童大都喜欢画画和幻想,这其实是人最早的创作冲动,我们的教育没有很好地去激发学生的创作火花。而创作火花一旦熄灭,将很难再生。这可能就是常说的“灵感”,它是受年龄和环境限制的。

    美术教学除了教知传能、培养创造力外,更应注意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即提到“美术文化”的高度。文学可以“助人伦,成教化”,而美术和文学一样,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如欣赏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到名山大川去旅游,参观祖国的文化遗产,可激发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美术课还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手工课,可分小组活动,各小组进行分工和协作,团结、竞争、公平、务实、互助等都会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