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教育文化 > 园丁笔记

关注师德建设工作 以优秀人格塑造祖国的未来

2015年03月21日 11:22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杨继斌
分享到: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强调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师德,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尤为重要。老师在孩子的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老师对于孩子心灵的影响、对孩子真善美的启迪或扼杀,往往具有比父母更大的影响力。

    然而,根据成长网的一份网上调查, 70%的教师直言自己在应付上级检查时作过假,其中66%的教师觉得不应该这样做,只是由于各种因素,不得已而为之;而在回答“教师缘何辱骂、体罚学生”时,70%的教师认为,对学生发火往往是因为来自升学、应试等方面的压力过重。西藏尚没有类似的机构进行过此类调查,但是,是不是我们就不存在“70%”这个“沉默的大多数”?

            老师:我相信大多数同事热爱这份职业

    “据我所知,我们学校不存在老师弄虚作假的事情,学校抓得很严。”堆龙德庆县某中学的唐老师2001年大学毕业,年轻的他非常受孩子们的喜欢和尊重。“当前社会上对师德议论纷纷,但是,我相信我的大多数同事是热爱这份职业的。”

    老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许多老师知道自己肩上的重担,知道师德的重要性,可是,学校间的、老师间的各种评比多如牛毛,花样不断翻新,而这些评比无一不和奖金及职称挂钩。老师与许多普通人一样,工作上承受着考评的双重标准,生活上承受着经济拮据的压力,发展上渴望成长的空间,而生活中的“痛痒”都不免要反映到日常的行为中来。结果导致一部分人被迫离开教育行业,还有一部分人有时难免会做一些违心的事。

    “我很少对学生发火。”对于记者的第二个问题,唐老师非常肯定地说,“我认识的几个同事都发生过体罚学生的事情,我不支持,但是我理解。除非你对自己的学生没有一点感情,或者你修身养性到世外高人的境界,不然,你很难对学生们的一些过失保持冷静。我那个同事是教历史的,一次,他看到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便喊醒他并提了一个问题,‘战国七雄’是哪几个?结果,那孩子一愣一愣的,就是答不上来。我同事气不过,拿起课本就扔了过去。他后来说,这是他当老师以来唯一的一次发火。”

    “老师对于孩子的言传身教是不言而喻的。热爱自我、珍重自我、提升自我,就是教师对自我的道德要求。我一直认为,西藏的老师队伍大多数在道德建设这一块做得较好,尽管存在一些缺憾和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自爱、自尊、自强,一定会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家长:我儿子初中都毕业了,却一直没有老师来我家家访过

    和老师的自我认同相比,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王先生则对目前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疑问:“我们小的时候,几乎每个月都有老师去学生家里家访,然而,我儿子初中都毕业了,却没有一个老师来我家家访过,这尽管是一件小事,但是我觉得现在老师的职业道德比不上以前。”

    “我认为师德是很宽泛的一个东西,不仅仅是说作不作假,体不体罚学生,不作假、不打骂学生是最基本的要求。教育应以育人为本,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每位教师,不管他是否自觉,其自身就是学生们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我觉得老师们必须都做到表里一致、前后一致、言行一致,我们才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他们。”

            孩子:我怕老师瞧不起我

    15岁的小明看上去就不属于特“听话”的那一类孩子。“你觉得你们老师作过假吗?”记者问他。

    “当然,”小明想都不想便回答,“每学期班里都评三好学生,可我们都知道那早就是老师们内定的。”

    “还有其它的事吗?比如在你们考试的时候故意放松监考的,或者对你们作弊行为不闻不问的。”记者的提问有些“不怀好意”。“好象没有。”小明挠着后脑勺,有些脸红,“不过我们班有作弊的同学,我自己就作弊过。”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作弊?他期期艾艾地说了很多,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我不甘心……我怕老师和同学瞧不起。” 

    师德,不同于其他的职业道德,记者的这次采访只是围绕师德中最根本的东西:诚信,爱。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制度和规范来保证。但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更需要心灵上的感化和陶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便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是心灵的感化剂。

    希望我们的人民教师从自身人格建设的角度,热爱自己、尊重自己、信任自己,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以优秀的人格为学生做出楷模。 为人师表当自强王京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事业是一项高尚的事业、严谨的事业,它所担负的不仅仅是教书,向学生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们学会如何做人,塑造完整健全乃至高尚的人格。

    莘莘学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为此,广大教师的责任也格外重大,任务格外艰巨。让学生们学有所成,成为合格的人才,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无疑是对每位人民教师的根本要求,也是所有人包括教师们自身的最大期望。但什么是合格的人才,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当明确的。如果只是学习成绩好、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不能算是合格的人才,连优秀学生的标准都不够。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件就是一例典型的反面教材。作为学生,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良好的品质,认认真真地做事,踏踏实实地做人。这不仅是每一位学子,也是每一位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在学生思想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们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育人先正己。若想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质,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做起,以诚信为本,老实做人,严谨做事,为学生们做出楷模和榜样,以自身的言传身教去教育、引导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去鼓舞、激励学生。

    教书育人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俗话说,学好难,学坏易。培养一名合格的人才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而教师如果在品德上存在严重不足,人格上存在严重缺陷,就会害人害己,误人子弟,遗患无穷。

    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担,自尊、自爱、自强不息,悉心哺育祖国的花朵,以高尚的品质和人格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