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有一座人文荟萃的名城——南通。她东枕浩瀚的黄海,南临奔腾的长江。1997年7月,在这里创办了一所西藏民族中学——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绿化面积9200平方米,被评为“南通市花园式学校”。学校现有14个班级初中10个,高中4个,教职工79名,在籍学生594名。微机房、阅览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等专用教室齐全,并安装了闭路电视,兴建了高标准塑胶跑道。去年6月,学校被确认为“江苏省重点高中”;全国内地西藏班校工作会议于6月在学校召开现场会;首届初中毕业生进藏参加中考以均分第一和6门主科第一的喜人成绩高居全国内地西藏班校榜首。
党和政府的关心指导
各级党和政府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南通市人民政府在接受办学任务后,决定在原北郊中学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将50亩校园分成教学、生活、运动三个区域,构造一个完整的室内外活动空间,努力营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校区。
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时,时任南通市市长的程亚民同志亲临大会祝贺,尽管后来天空下起了阵雨,程市长等领导仍坚持到开学典礼结束才肯离开。去年藏历新年到来时,市政府领导专程到学校参加庆祝藏历新年的联谊活动,与藏族小朋友亲切合影。王建明局长还代表市教育局向全校藏族学生赠送了漂亮的校服。
市委统战部、民宗局的领导不仅到学校看望藏族学生,还组织了为特困生募捐、藏汉学生联谊等活动。他们组织藏族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第二故乡的风土人情,能歌善舞的藏族学生也给第二故乡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富有成效的联谊活动让藏族学生真正懂得了“汉族、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藏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藏族”的道理,寓意着民族大团结的格桑花正在藏族学生的心田孕育成长……
去年6月份,学校举行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的时候,市长罗一民搁下手中繁忙的工作,赶到学校参加毕业大会,还亲自为首届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首届毕业生在区内统一中考夺魁的消息传来,市教育局局长王建明亲自主持了新闻发布会。
前不久,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在听说了学校的办学成果后,欣然用藏语为学校题写校名,再一次强烈激发了广大援藏战线上的教职员工献身于民族教育事业的工作热情。对于敬业奉献的援藏教职工来说,有什么奖励比得上如此之高的精神嘉奖呢?
社会各界热心支持
省、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十分支持西藏的教育事业,关心南通西藏民族中学的发展,关心雪域高原雏鹰的成长。支持民族教育的队伍在江海平原逐渐壮大,全社会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正日益形成,一朵朵寓意着民族大团结的格桑花在第二故乡人民的精心浇灌下,正在江海平原上灼灼盛开……
600名藏族学生常年生活在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成长在第二故乡。学生的洗浴是个难题,煤锅炉影响环境,油锅炉成本太高。清华大学知道这一消息后,赠送给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太阳能热水器120台价值人民币40万元。他们不仅赠送了热水器,而且派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把120台热水器安装在“格桑楼”楼顶上。每当洗浴的时候,藏族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关爱他们成长的第二故乡的人民,心中缓缓地流淌着暖流……
有的学生来自边远贫困地区,有的学生家境贫寒,他们的生活费用没有保障。第二故乡的人民了解这些情况后纷纷慷慨解囊。市委统战部在学校开展海外联谊活动之际,为学校牵头,向社会募集资金。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后代张女士为学校捐款数万元。市商业银行港闸支行给达娃卓玛、国杰等特困生赠送3000元人民币,市慈善会定期给扎西次仁、次朗等特困生以经济资助。寒冷的冬天里,醋钎公司给藏族学生捐赠了棉絮。那一笔笔真诚的捐款,一条条温暖的棉絮,不是正在孕育着美丽神奇的格桑花吗?
第二故乡人民不仅在物质上资助藏族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更注重从精神上关心藏族学生的成长。通中、市一中、二中、三中和如皋市磨头中学等学校均与南通西藏民族中学签订了“手拉手协作办学”的协议,定期交流办学经验。前不久,如皋市磨头中学校长陈星际给藏族学生赠送了500本个人专著,以指导藏族学生写议论文。
学校与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通师范学院、武警支队等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书,经常开展共建交流活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领导、医生、护士不仅认真地给小孩治病,还常常问寒问暖,和小孩拉家常,让孩子们一点都不感到寂寞。南通师范学院把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定为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暑假,南通师范学院都精心挑选优秀的大学生,组织他们到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走进藏族学生的生活,与他们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帮他们补习汉语。武警支队接受了学校军训任务,雨花台烈士陵园、七战七捷纪念碑、东方红农场、闸东乡敬老院等单位,开辟了藏族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
教职员工敬业奉献
教育是教育者爱的奉献,情的奉献,爱的力量在民族学校显得格外重要。曾经援藏11年,担任扎囊县委副书记的施乃平同志在创建民族中学的日子里,学校就成了他的家。过去的5个春节,施校长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与藏族孩子们一起吃“古都”,跳“果谐”。每年,他还与教职工一起把藏族学生带回家,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学生生病,他都去医院看望,送补品,喂汤药。学生见了他,总喜欢甜甜地喊他一声:“施爷爷好!”
领导们率先垂范,激发了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食堂的师傅们努力改善伙食,做到每天有菜谱,每周有新花样。藏族学生爱吃土豆,每当土豆上市的时候,他们宁可刮土豆皮刮得胳膊酸,也要让学生吃上土豆。当藏历年到来的时候,他们还学着做酥油茶。老师们兢兢业业,心中爱的是学生,所做的还是为了学生。年过六旬的老教师张启明每天都要给藏族学生分发二十几个包裹,已过花甲之年的张叔齐老师喜欢跟藏族孩子缓缓地讲述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
敬业奉献的援藏教职工给藏族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许多学生在作文里动情地写道:“老师,我真想喊您一声妈妈!”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