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教育文化 > 圣城名校

拉萨市盲童学校

2015年03月21日 11:23    记者 李雪娇
分享到:    

    两个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千里迢迢,不辞辛劳,来到气候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的拉萨,为一群素不相识的藏族盲童分担忧愁,为他们的未来操心,并带动了区内外人士对他们的广泛关注—爱的暖流在这里涌动

    Would you know my n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Would you feel the s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I must be strong and carry on……

    记者刚踏进盲童学校的院子,耳边就传来一阵阵嘹亮、动听的歌声,歌声里透出欢快,唱出了生活在爱的包围中的幸福,容易让听者受到感染,似乎整个院子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沐浴着党和人民以及整个人类的阳光、雨露,一股股暖流流进心田。原来这里的孩子们正在上音乐课。

    盲童学校从创建至今已整整6年,在这几年里,这里从未间断爱的暖流,创办人的博爱、老师的慈爱、同学的友爱、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全社会的关爱,在这里汇成爱的海洋。

            两位创办人的博爱

    爱无国界。来自德国的萨帕日娅和荷兰的保罗有着博爱之心,有着为藏族盲童点亮智慧的双眼、驱除内心的黑暗的理想,并在拉萨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努力。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极大关心和支持下,自治区残联出面办理了所有的相关手续,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全力支持,1998年7月,一座小得只有4名盲童的学校,破天荒地出现在拉萨。它从建成到现在从没收过学生一分钱,不仅免费授课,而且免费让盲童吃、住,还给他们买衣服、学习生活用品等。这该是多大一笔开支啊!

    学校初建时,萨帕日娅和保罗为了能使更多的藏族盲童学到文化知识,接受正规的生活技能培训,他俩不畏艰辛,风餐露宿,到农牧区去招学生,说服盲童家长,他俩的足迹踏遍了西藏各地。他们为理想奋斗的精神,深得各自国家政府的赞赏。德国和荷兰政府积极支持他们的事业,两国的慈善基金会在资金方面倾力支持。

    盲童学校的学生从最初的4名,增加到如今的33名(包括已毕业的两名);教师和管理人员由当初的2人,发展到现在的11人。教学内容不仅有汉语、藏语、英语、数学等文化教学,而且还有生活技能的学习。目前该校已有4名成绩优秀的盲童被送到墨竹工卡一所学校与正常孩子一起上小学,并即将上四年级,这在西藏创造了盲童可与正常孩子一起上学的纪录。萨帕日娅和保罗表示还要努力让更多的盲童接受这样的教育。

    萨帕日娅和保罗不但全面管理学校的工作,还承担对盲童的文化教学和生活方面的照顾任务。平常他俩不仅抓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给他们灌输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使他们自小懂得残疾人并不是社会的累赘,也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萨帕日娅和保罗还准备在日喀则建一个农场,让以后毕业的盲童都能自食其力,学有所用。

    萨帕日娅11岁时,一场疾病夺去了她的双眼,使她从此生活在一片漆黑里,那份悲伤,那份苦楚,用文字是无法表达的。她深知盲人的不幸和盲人的自卑心理,一种强烈的道义感和责任感使她不能自持,她要为这些生活在黑暗里的人提供帮助,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使他们能自食其力,重新寻找到光明。学校老师嘎玛曲珍告诉记者,一个盲童刚到学校时,他的鞋带松了,随同的家长习惯性的要给他系上,被萨帕日娅阻止了,当场教这孩子学习系鞋带。现在这里的孩子生活都能自理,而且三个大孩子已经在专门学习按摩技法,同时还学习家政(主要是厨房里的技能)。这个德国姑娘还干成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她居然发明了盲文的藏文打字机,供这些盲童学习使用。

    萨帕日娅和保罗用心呵护西藏盲童,并带给孩子们知识的光明,让五彩缤纷的信息,驱除孩子们心中的黑暗。这换来了孩子们对他们的尊敬和爱戴,对他俩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提到他们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帮助,已经毕业的吉拉激动地说,6年前她没来到这里的时候,在亲戚朋友的帮助和父母的照顾下,只能吃饱穿暖,但生活依然没有色彩,内心依然是黑暗的。自从萨帕日娅和保罗把她接到这里后,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变得五颜六色起来。在这里,她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在萨帕日娅和保罗的帮助下,与另一位校友在北京中路吉曲旅馆附近开了家盲人保健按摩诊所,可以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吉拉不仅按摩技术学得好,还学到了一口地道的英语,因此她现在还在盲童学校兼职教英语,而且也是来学校参观的外宾的向导。吉拉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以为要靠家人一辈子,她感谢萨帕日娅和保罗,是他们改变了她的人生,萨帕日娅和保罗是她的再生父母,她也感谢这里的老师和工作人员给予她父母般的慈爱。

            老师的慈爱 同学的友爱

    这里的老师都有着严父慈母般的胸怀,课堂上严格要求每一位盲童,生活中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除了萨帕日娅和保罗外,其他老师都是藏族,盲童跟他们很是亲切,也有些依赖他们。

    嘎玛曲珍是在学校任汉、藏语、家政课的一位老师,虽然学校工资并不高,她却在这里任教5年多,学校创建不久她就来到这里了。嘎玛曲珍不仅汉语流利,而且英语口语也很地道,以她的条件完全可以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她的一段肺腑之言给了我们答案:“我喜欢这里的孩子们,正因为他们视力不好,才更需要关心和爱护。他们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双手和想像力就是他们最好的双眼。再说,两位外国朋友都以操心西藏盲童的未来为事业,我作为土生土长的西藏人更应做到。”嘎玛曲珍觉得盲童们更需要的是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帮助是放在第四位。首先是理解,理解他们也是一个人,他们和所有人一样要求平等,平等的对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平等的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权利,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窗户也不行了,面貌可能就不怎么样,很多人的眼睛可能特别怪,要理解,另外由于长期社会的不公,很多人会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应该理解他们外貌的丑陋和性格上的一些古怪不应该由他本人负责,在这个基础上理解,有了理解才有尊重,有了尊重,帮助才是平等的,这样的关心和帮助才是平等的,不是怜悯不是施舍。这不难看出,老师们对这些盲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真情才会道出这番言论。

    由于“同病相怜”,这里的孩子们异常团结友爱,课间总能看到“捆绑成团”的现象。他们因为互相需要,长期共同生活,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已是手足情深。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孩子们都是你帮我一下我扶你一把,共同熟悉学校的环境,掌握生活技巧。现在已在按摩班的扎西和旦增,从一位德国老师那里学会了盲人如何做体育运动后,就倾其所学,教其他同学活动关节,帮助他们走路,丰富课余生活。

            党和人民的关爱

    盲童学校是在党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诞生的。学校创建后,党和政府还一直关心着它的发展,每逢“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春节、藏历年等节日时,党和政府都要给这里的孩子们送来学习、生活用品等,送来党和人民对盲童的一份关爱。前不久的“七一”建党节不少单位的党支部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礼物,让他们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感受到党的温暖。

    西藏人民淳朴、善良,素有积德行善、济贫扶危的传统美德。盲童学校发展至今,也有西藏人民的一份爱。学校刚建立时,没有固定的地方供盲童学习,1998年8月,萨帕日娅和保罗找到了居住在拉萨市妇幼保健医院后面的次卓玛大妈,请求她把祖屋借给盲童使用,次卓玛大妈欣然答应了下来,从此学校才有了固定的地方。现在学校已经在江苏路朗堆巷落户了。每年的藏历4月即萨嘎达瓦节许多藏民都要给学校捐钱,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奉献,才能形成爱的泉源!

    保罗对记者说:“学校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残联的极大关心和帮助,另外还有许多个人和集体也给予了无私的支持,正因有这么多素不相识的人和组织的倾力帮助,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规模也逐渐扩大。为此,我由衷地感谢帮助过盲童学校的组织和个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