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教育文化 > 圣城名校

桑日县绒乡扎巴教学点教师次旦多吉

2015年03月21日 11:23    来源:《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旦平 袁海霞
分享到:    

    次旦多吉是一名普通的乡村老师。从教40多个春秋以来,他一直默默耕耘在基层教学点上,把一名代课教师的爱献给了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把所有的精力融入农牧区的教育事业之中。

    1964年初中毕业后,次旦多吉由于勤奋好学,被县教育局推荐到山南地区师校进行为期两年的小学教师资格强化培训。1966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被安排到桑日县绒乡扎巴村教学点担任代课教师。

    40多年来,他在不断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同时,努力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和文化素养。参加工作不到一年,就统筹时间,反复学习和研究了小教设置的藏语文、数学及自然常识等教材,并结合教学点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易于农牧区适龄儿童学习的教学方案,他也一并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正式登记为民办代课教师。

    在抓好教学业务工作的同时,他清楚地知道,一名教学点启蒙老师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位青少年的未来,要胜任启蒙老师这一神圣职业,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在教育生涯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他学习的重点,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学习,他不仅夯实了三尺讲坛上的育人本领,也更加坚定了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

    多年来,他常常告诫自己,“在生活上要学会满足,在求知的过程中,却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在求知路上,他总是认真探索,积极进取,不满足于现有的水平,在生活工作中仍然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加强学习和锻炼。由于他对加入党组织的渴望,加之自身努力,1992年7月他被组织上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成为桑日教学点上最年长的新党员。 

    为了使学生们都能取得进步,他总是以慈爱之心、真挚之心和不厌其烦的耐心,伸出温暖之手帮助他们。有时给学生补课至深夜,有时拿出自己微薄的代课工资资助困难学生继续就学。多年来,他和自己身边的学生建立了如父子(女)般的感情,不仅促进了教育工作,而且防止了学生辍学。 有一天下午,他发现二年级的巴桑次仁、次仁两名学生没有来上课。下班后,没顾上吃饭他就去离学校两里多路的4村家访,经过与家长交涉,终于带回了两名渴望读书的孩子,在回校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为了不使两名孩子淋雨,他毅然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们披上,结果自己却得了重感冒……

    他总是将自己赤诚的爱心倾注给学生,尤其是那些困难学生们。那是2000年的一个春天,教学点二年级一个名叫次旺的学生,父亲病重去世后,常打架斗殴,最后竟不想再上学。次旦多吉知道后,想尽一切办法与他沟通,并及时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给予积极的引导和纠正,给他以父爱般的温暖。就这样,在次旦多吉的精心照顾和关怀下,次旺很快就从丧父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变得更加热爱学习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他总是以诚心与他们交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在实际教学中,每当遇到这些学习落后学生行为反复时,他也总能做到耐心、客观地分析其原因,及时劝导,及时鼓励,充分肯定,热情激励,使他们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最终赢得了后进生的信任,增强了他们好好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在次旦多吉老师的辛勤努力下,教学点不断进步,各项工作走在前列,多次荣获地、县两级授予的“先进教学点”、“基础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他本人也多次荣获自治区、地区和县里授予的“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6年他被自治区评为西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近年来,他还先后介绍8名有志青年向党组织靠拢。 

    次旦多吉不仅是各门课程的授课老师,也是教学点的校长,他深知教学环境和课堂教育的重要性。为改变教学点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的现状,他利用课余或节假日时间亲自动手维修校舍、桌椅,制作教学用具用品,确保了教学点在艰苦条件下顺利教学。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次旦多吉通过个人的辛勤劳动就为县、乡、村节约经费近10万元。

    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他结合扎巴教学点的实际,创造了扎巴三步教学法,激发了适龄儿童爱学习、爱学校的热情。这种教学方法被乡政府选中,在其它教学点进行推广。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他主动编写的藏语儿歌《荣辱诀》,一举在全村唱响。由于他授课方式方法灵活,不仅学生爱听,而且收效也非常明显。40多年来,受他启蒙教导的近千名学生中有很多人已活跃在西藏自治区各个重要岗位上。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为学生献出了爱心,为基层教育献出了光和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全县的教育事业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责任编辑 巴桑旺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