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西藏大学始终重视建设具有民族特色、西藏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艺术学院作为西藏大学的窗口性学院,把藏族传统美术、传统藏戏等特色学科建设作为重要方向,在相关艺术理论和史料研究方面,在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教育和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科专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学科建设
藏族传统美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世界美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传统藏族美术的教育一方面因其传承方式的单一性而受到一定的局限(其传承模式基本为父传子、子传孙或师傅传徒弟等家教式小规模培养);另一方面,因理论研究跟不上绘画实践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突出矛盾(西藏虽然留存有丰富的绘画艺术作品,如唐卡、笔画等,但美术理论相关的古籍著述却并不多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本着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原则,于1985年正式把藏族传统美术引入到了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领域,成立了藏族美术教研室,制定了教学计划与大纲,编写了教材并正式招收了该专业的学生。使西藏大学成为国内首家建立藏族美术专业的高等院校。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培养了包括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学科于1998 年荣获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奖”。如今已从当初的藏族传统唐卡一种专业发展到了目前的藏族传统唐卡、藏族传统壁画、藏族传统工艺、藏族传统雕塑、藏族传统美术理论、藏族美术与汉族美术比较学、藏族美术与外国美术比较学、藏族美术形式语言、西藏现当代美术等多学科方向的,以技法与理论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进而使该学科的教学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目前,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正在着手藏族美术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建设和申报工作。
植根于藏民族文化土壤和人民生活中的藏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完整的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理论体系。藏戏艺术是以唱、舞、念、白作为基本手段,通过演员扮演角色表演故事,从而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内容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藏戏综合了藏族优秀的文学,音乐(唱腔)、舞蹈、美术(工艺)、曲艺、杂耍等众多艺术门类为一体,伴随着民族的历史,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作为西藏传统文化重要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传承藏戏艺术,对于研究西藏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历史以及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传统藏戏的理论研究是藏戏传承的重要前提,没有传承就谈不上发展。2005年,艺术学院接受了荷兰大使馆有关藏戏研究的项目并成立了课题组。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该项目,课题组成员先后考察了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日沃乡迥巴藏戏队、南木林县查巴藏戏队、仁布县江嘎藏戏队、江孜县仲堆藏戏队、山南地区乃东县扎石乡扎西雪巴藏戏队、浪卡孜县萨古藏戏队、泽当镇藏戏队、洛扎县鲁古拉姆藏戏队、措那县勒布乡门巴族藏戏队、拉萨市尼木县塔仲乡塔仲藏戏队、墨竹贡嘎县尼玛江热乡宗肖藏戏队、堆龙德庆县觉木龙藏戏队、朗孜乡藏戏队、措麦乡藏戏队等卫藏地区有代表性的藏戏队和藏戏流派。在整个考察和采风中,共拍摄影像资料近1500分钟,录音10盘,图片数百张,收集第一手脚本资料3本,购置其它图书资料近40册。作为该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已经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藏戏相关的论文5篇。目前正在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为了搞好唱腔等藏戏音乐的比较研究,现正在记录藏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唱腔近百首,鼓钹音乐几十首;二、依据萨班?贡噶坚赞的《乐论》并结合民间实际练声方法,进行传统藏戏的发声方法、练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三、在藏戏舞蹈的研究方面,即藏戏舞蹈的风格、技巧,舞蹈形态与戏剧身段及戏剧舞蹈的研究等已完成了数万字的初稿;四、鉴于目前在西藏乃至国内外,对于藏戏的起源说尚无比较准确的定论,所提出的起源说依据不够充分等问题,课题组以艺术发生说的规律和新艺术现象产生所必需具备的社会、宗教、经济、文化等条件作为背景,并结合当时所产生的有关《戏论》、《乐论》、《舞论》等藏文古籍资料作为理论依据和学术支撑,将探讨并提出具有学术价值的有关藏戏起源说的学术论著,已完成初稿约十万字;五、有关藏戏的面具、服饰、道具等的研究,以及藏戏与民俗、藏戏与宗教的关系等的研究也在进行当中。
二、人才培养
为了藏族美术学科长久、持续、高层次发展的目标需求,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1985年藏族美术学科建立初期,当时只有丹巴绕旦先生一人。随着“藏族美术教研室”的成立并该学科的招生,配备了两名青年教师,不久又补充了三名教师。之后,本学科的4名青年教师先后获得了硕士学位。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本学科已建立起了老、中、青相结合,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内的,年龄和支撑结构等呈梯队的教学、科研队伍。先后培养了大专、本科、硕士毕业生300多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共招收了8届,已毕业7届。这些毕业生不仅分布在西藏各地的艺术教育、群众艺术、专业艺术团体和艺术设计等机构和岗位上工作,而且部分毕业生还分配到了区外高校工作并开设了藏族美术方向的专业学科。
在藏戏人才的培养方面,自1980年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招收西藏第一批藏戏表演专业学生以来,先后为西藏藏剧团培养了三届藏戏表演专业的中专学生,这些学生目前已经成为该团的中坚力量。2000年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合并到西藏大学艺术系,2004年6月成立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同年7月组建艺术学院舞蹈系。2005年艺术学院接受了西藏剧团的一个藏戏表演专业定向班(专科),该班于2008年毕业,作为毕业汇报内容的大型传统藏戏《卓瓦桑姆》的演出受到了用人单位和舆论的好评。该班的顺利毕业不仅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族传统戏剧以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加以传承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开设本科层次的藏戏表演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藏戏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于2008年招收了首届藏戏表演专业本科班。
三、科研工作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始终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藏族传统美术方面,自该学科建立初期组织编写的专著《藏族绘画》以来,先后编写完成了《藏族绘画》、《藏汉美术词典》、《西藏美术史略》、《藏族美术史论》、《西藏宗教绘画》、《西藏宗教雕塑》等多部专著。先后承担完成“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研究”、“西藏美术史略”、“西藏宗教艺术”、“西藏传统绘画的形式语言与现代价值研究”、“西藏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现代价值研究”、“西藏现代美术简史”、“近30年西藏美术之研究”、“藏传‘萨村’颜料的研发”等几十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科研项目。本学科教师撰写的学术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相关学术刊物并在“西藏古壁画保护和维修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藏学会”等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他们创作的几百幅美术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得多种奖项,其中部分作品被相关机构收藏。2008年,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传统唐卡“勉唐画派”和“钦则画派”传承单位,丹巴绕旦教授和格桑次旦工艺美术大师分别被命名为藏族传统唐卡“勉唐画派”和“钦则画派”传承人。1998年,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与理学院联合组织专家组,成功抢救、研制出了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加工制作工艺与产品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舆论的高度评价。所研制的产品不仅应用到了布达拉宫维修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同时还能够提供给区内外市场。目前,艺术学院设有“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工作室”,计划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技术攻关,不断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接纳学生实习,力争建立集藏族传统矿、植物颜料的研究、开发、教学、实习为一体的综合中心。
在藏戏研究方面,将传统的藏戏纳入现代高等教育是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其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在藏戏表演专业的培养方面已经有了近30年的丰富经验。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通过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了符合高等艺术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的教材体系。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藏戏艺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计划在近几年里将编写《西藏戏剧史》、《藏戏概述》、《藏戏发声方法与唱腔练习》、《藏戏舞蹈与身段》、《藏戏表演》等教材。同时,为了加强藏戏研究的工作,在现有藏戏研究课题组的基础上,通过招收硕士研究生等途径,培养该学科方向的教学和研究人才。对此,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依托音乐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已招收了两名藏戏音乐方向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其中一名已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此外,还计划收集藏戏面具、服饰、道具等相关资料,在艺术学院开设一间“藏戏艺术陈列室”,供学生和老师研究,努力把藏戏艺术研究推向深入。
藏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发展藏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使命。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为西藏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专门人才,被社会广泛称誉为西藏高原艺术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