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原西藏农牧学院)是西藏自治区惟一一所集农牧林水电专业于一体、具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等理工院校。学院创建于1971年,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
学院坐落在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地区八一镇,占地1300余亩,先后荣膺“国家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区教育系统文明单位”、“西藏自治区文明学校”。学院长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自治区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胡锦涛、乔石、阿沛·阿旺晋美、热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学院视察工作。
学院现有教职工44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8人,讲师、实验师等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66人;教师中有博士11人,硕士103人;全日制在校学生和硕士研究生3600余人。现设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成人教育部和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业务单位。有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预防兽医学、森林培育、水利水电工程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28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工、理、管等四大学科门类,涉及农、牧、林、水、电、生态、环境、食品、工程、管理等领域,与我区的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目前我院拥有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5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9个教学科研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野外定位研究站; 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10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学院还有自行设计建设的教学实习农场、牧场、果园、苗圃、水电站等教学实习基地。学院校舍14万平方米,拥有配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功能教学楼、远程教育大楼,标准化体育运动场和学生公寓、现代化学生食堂等;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1万册,电子图书70万册;学院编辑出版《西藏农牧学院学报》、《西藏农牧学院校报》;学院面向西藏、湖北、四川、山东、山西、河南、重庆、河北、陕西、甘肃等14个省区(市)及驻藏部队招生。
学院立足西藏,服务“三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在人才培养上坚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突出特色和优势;坚持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相结合,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大学生选课比重,实行主辅修制和双证制等。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课外学习和科研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均显示出扎实的功底、较强的竞争能力、动手能力和发展潜力,深受社会的欢迎和信赖。学院曾荣获全区高校教学工作评价“教学进步奖”、“教学管理奖”和“实验与实践教学奖”;科研处荣获教育部“十五”期间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荣誉称号。建院38年来,学院已为西藏农牧林水电行业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12000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技术、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骨干,为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国优秀组工干部”、当代大学生的榜样——祁爱群就是我院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
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坚持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以我区“三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重点,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自2000年以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有关部委、自治区以及其它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190余项,到位资金近4000万元,荣获自治区级以上奖项15项,出版专著和科普读物5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学院充分利用国家级野外研究站平台,积极服务于“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等重大项目,承担了西藏第一个国家科技支撑课题“西藏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努力为打造一个“江山秀丽”的西藏而贡献应有的力量。实施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藏猪本品种选育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现代分子手段,初步选育了高繁殖力和快生长藏猪选育核心群,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施的“西藏野生蕨菜、荨麻的应用研究”项目首次对西藏产异株荨麻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制备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保健品开发思路,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社会服务方面,我院结合自身的学科综合优势,先后承担了各类规划设计项目多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学院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密切关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始终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实行开放办学。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水利部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有关部局(科研机构)对口支援我院,长期选派高学历、高职称、教学与管理经验丰富的援藏教师和干部到学院,促进了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学院还先后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挪威——中国·西藏——大学合作网、德国玛堡大学等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互派专家进行讲学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合作中得到发展。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独具特色的课外教学、科技、文化、体育等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学院积极扶持和鼓励大学生成立学生团体,开展精神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设有“大学生艺术团”、“藏语文协会”、“环保协会”、“计算机协会”等29个学生社团。我院团学工作成绩显著,曾多次受到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2次)、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5次)、全国首届军训知识竞赛高校优秀组织奖、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全区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工作奖、全区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优秀志愿者服务队(2次)、全区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次)、全区优秀学生社团(2次)、全区先进班集体(2次)、全区“五四红旗团委(团总支)”(3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高校优秀组织奖(3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10人获二等奖、三等奖、全区“成才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15人等。另外,还有67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西藏青年“五四奖章”、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奖”、全区优秀共青团员、模范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奖助学渠道多样,设有教学奖励基金奖学金、罗蒙大学生助学金等基金,特困生专项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白玛央金优秀贫困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各类单项奖、荣誉奖、三好学生奖、优秀学生干部奖、优秀团员奖、模范团干部奖等奖项,奖励品学兼优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学院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奖、贷、助、补、减”体系,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绿色工程、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特困生补助政策,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新机制,切实作好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就业指导原则,建立了《西藏农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对学生进行全学程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为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学院大力开展“双证制”工作。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08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2.9%,本科生就业率达95.6%。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紧紧把握全国支援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立足西藏,服务“三农”,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培养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以智力和技术支撑西藏经济发展为己任,以农林学科为重点,农、工、理、管多学科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为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生态西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持。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