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笔者认为,从幼儿抓起普及学前“双语”教育才是推行整个地区“双语”教育的根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此外,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和决策,指出要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西藏学前“双语”教育肩负着如下两大任务:一是加强藏语文教学,使学前儿童建立藏语文思维信号系统;二是充分利用藏语思维信号系统的优势,开展汉语教学,使幼儿逐步建立汉语文思维信号系统。
一、学前“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前“双语”教育目标、内容不明确。在适龄学前儿童数量增加、“双语”教育势在必行的形势下,西藏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任务是让儿童学会运用藏汉两种语言进行交流。但是,部分幼儿教师对双语教育的目标把握不够准确,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小中大班幼儿的阶段性教育目标分界不清,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仅仅根据阅读教材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而从幼儿自身角度讲,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未入园、课中插班等现象屡见不鲜。
2、学前“双语”课程资源缺失。目前,一些农牧区幼儿园,学前“双语”课程资源缺失严重,幼儿读物和读本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母语读物少,“双语”读物和“双语”玩具几乎为零,儿童读物大都是其他幼儿园捐赠的适合城市幼儿使用的教材和各类图书。种种现状表明,我区学前“双语”课程资源严重缺乏,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3、学前“双语”师资匮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低。数据表明,我区幼儿教育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幼儿教育师资极度匮乏,学前“双语”教师极为短缺,并存在着教师学历水平偏低的问题。尽管我区在不断加大各地“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但目前全区学前“双语”教师资源仍处于短缺状态,即使是现有的教师也存在着汉语水平偏低、教学能力偏低的问题,基层推进学前“双语”教学的愿望和要求与不断扩大的学前“双语”教学规模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4、学前“双语”教育信息化水平低。幼儿园在配置“双语”教育教学资源的方法上,存在缺乏融合、创新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低,尤其是电视、网络等教育资源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多媒体教学是语言教学手段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计算机日益普及和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亟须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二、学前“双语”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西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和平解放至今,经济、文化、人口取得了质的飞跃和发展,学前“双语”教育亦是如此。和平解放初期,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第九条“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双语”教学制度经历了由形成到发展的过程,2002 年,自治区对 1987 年通过的《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 试行) 》进行了修订,其第六条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以藏语文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开设藏语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适时开设外语课。”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标志着我区“双语”教育制度的完善。这也说明,相较发达地区,西藏自治区的双语教育起步略晚,相关的教学理论、课程设置、特色资源丞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我区学前“双语”教师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突出表现在:民族教师汉语能力差,而汉族教师藏语水平差;幼儿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不到位,缺乏完整长效的机制,不利于幼儿教师教学观念、技能的更新;有待利用网络平台丰富幼儿教师的学习渠道,增强其藏汉“双语”教学能力。
三、对策及建议
面对我区学前“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正确定位学前“双语”教育的目标、内容等四个方面推进我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
(一)正确定位学前“双语”教育的目标、内容
从教育目标角度讲,笔者认为教育者要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期,积极创造“双语”语言环境,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培养幼儿的语言敏感性。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前“双语”教育应该把培养幼儿对藏语、汉语的学习兴趣当作首要目标。在幼儿能较为熟练的运用母语(藏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语言(汉语)的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在两种语言上的交际、实践能力;其次,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好大中小班幼儿“双语”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小班幼儿的模仿、简单发音能力,中班幼儿发音准确、大胆表达,及对部分词汇的掌握,大班幼儿对简单书写、表达方式的掌握,并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则。
而对于教育内容,学前“双语”教育既要重视口语表达,也要求准确发音。笔者认为,语音教学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对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和声调有差别的字词进行重点的辨音和发音训练;二是区别普通话和方言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述,学习规范的普通话;三是独立运用普通话交谈,回答问题,朗诵诗歌、散文和讲述故事等。
(二)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
第一,教育机构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针对学前“双语”教育在政策上做出规范,并对相关工作给予财政支持。第二,各级各类幼儿园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自身及周边的教育资源,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学前“双语”地方课程、园本课程,探索适合区情的办园模式。第三,在政府主导下,同高校、研究机构联手,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学前“双语”教育事业发展,开发具有西藏特色的课程资源。
(三)加强学前“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补充和完善民族师范院校的“双语”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积极、稳妥、有序的推进“双语”教学,要全面做好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能够均衡分配,形成办学效益最大化,使各族学生都受益。各级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研究机构在师资培养上的优势,积极开展高校同幼儿教育机构的互助与合作,建立“双语”师资培训基地,不断补充和完善民族师范院校的“双语”教育。
其次,要加强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笔者认为,教育机构要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支持其职后培训。幼儿园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模式,使新入职的老师了解幼儿园工作的性质、结构,明确学前“双语”教学的目标、内容。此外,幼儿园领导也可以积极组织园本培训,定期开展公开课观摩研讨,教育教学技能比赛等,同时,幼儿园要支持教师在职进修,鼓励幼儿教师去其他园所参观、去内地交流等。
再次,要建立长效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双语”培训的经费来源渠道、设施配备,保证“双语”师资培训的长效性,政府应按照财政预算拨专款用于教师培训方面的专项经费支出。落实教师激励政策,职称(职务)评聘、晋升向优秀“双语”倾斜政策。从资金支持、福利待遇两方面支持学前“双语”教师的培训,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双语”培训,确立其长效机制。
(四)提高学前“双语”教育信息化水平
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不断开发、引进、编译“双语”教学、教师培训和民族文化等数字资源,并推广应用,多途径提高学前“双语”教育信息化水平。
(作者单位:自治区实验幼儿园)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