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教育文化

浅析提升高校教师职后教育对策

2018年12月04日 09:0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尼珍
分享到:    

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在于师资。职后教育是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升的重要“反哺”措施,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高校要认识到职后教育的重要性,从职后教育理念、教育举措上来保障高校教师专业化的良好发展。

一、高校教师职后教育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职后教育工作未能给予足够重视,随着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师职后教育理念、方法、制度、教育模式明显滞后于实际需求,很难为高校教师师资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其问题表现:一是职后教育理念落后。虽然绝大多数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能够认识到专业发展的漫长,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职后培训,但是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存在认识误区,影响专业发展。不少人认为教师教育就是职前教育,工作以后不再需要接受职后教育。另外,受“唯学历”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师更注重职后进一步提高学历和理论水平,忽视了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发展,脱离教学实际需求的职后教育不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二是职后教育保障措施不健全。从在职教师教育培训工作来看,我国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缺乏完善的制度、法律措施。存在经费不足,高校对教师职后教育投入仍然有待提高,职后教育的内容不能完全满足教师发展需求,职后教育不能做到精细化等问题。三是职后教育机构匮乏。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来看,职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数量庞大、专业多样的教师队伍来讲,职后教育机构数量较少、职后教育机构的师资比较匮乏、职后教育机构资质参差不齐等都影响了职后教育效果。四是职后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课程内容上职后教育偏重理论性知识,以研习宏观、抽象以及脱离了实际工作需求的内容为主,缺乏实践性知识。甚至在一些职后教育课堂,授课教师只是压缩了高校课程,完全违背了职后教育的初衷。五是在课程评价方面,不少职后教育注重总结性评价,把最终的考核作为唯一评价依据,忽视了职后教育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教师所获得的培训证明及培训证书不能完全反应教师学习进程中的差异。

二、完善高校教师职后教育对策

1、转变理念,引入终身学习观。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对于高校教师职后教育工作,首先要注重教育理念的转变。对于高校教师来讲应该认识到教师教育将贯穿整个教育生涯,职前教育只是建立基础,职后教育才能保证教师走向专业化和成熟。以“终身学习”来指导和推进教师发展,为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将职后教育变成一种常态,让教师认识到职后教育不是“一次性教育”,而是要经常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拓宽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能力,活到老、学到老,正确对待职后教育。

2、完善制度,为高校教师职后教育提供政策保障。高校教师职后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可做、可不做”的层面,应该从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完善,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高校教师职后教育成为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同时,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结合当前高校教师资格审核制度,将高校教师职后教育、教师思想道德、教师学历条件、教师教学能力都作为考核内容。改变高校教师资格证终身有效的认定方式,通过定期审核资质的办法,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职后教育。在激励机制方面,要调动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热情,比如从经费、设施条件、师资队伍、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支持。逐步普及学术休假制度,让教师脱产带薪轮训,确保职后培训时间。融入激励措施,制订职后培训规划、方案,将职后培训的成果与教师的薪资待遇、评先评优、晋职晋升相关联,增强职后教育的积极性。

3、明确职后培训内容、推进多种培训方式的综合实施。高校教师职后教育课程的明确,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细化。要注重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分阶段、分层次的提升目标来优化课程结构。比如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专门性职后培训;适当增加培训选修课程,激发教师的自主性;采用模块化培训教学模式,注重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突出职后培训的“新”“活”“实用”“高效”等目标。在培训方式上,可以灵活应用会议讲座、考察学习、导师带教、教学观摩、研讨交流、教学反思、案例教学、读书活动、论文撰写、留学访问、异校锻炼、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

4、实现高校教师职后教育评价机制的立体化,保证职后教育成为教师发展的指明灯。高校教师职后教育要一改往日结果评价定成败的面貌,应该开展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评价主体应当包括政府部门、学校、教师本身等,每个主体民主参与,客观衡量,促使评价体制发挥导向作用。评价方式应当多样化,即采用公开课展示、能力测试、综合测评、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的评价能更合理地总结教师职后教育是否达到目标。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即评价不仅应该针对高校教师技能储备、教学经验、理论知识素养,还应该体现高校教师在职后教育中的感悟和思考,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引发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热情,在实现专业发展主动性的同时提升个人价值。

5、建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实现职后教育系统化和规范化。做好高校教师职后教育应该联系教师职前教育,纪录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发展经历,建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档案,以便教育行政部门、教师任职学校、教师个体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全景式的了解,为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后教育内容。高校教师专业档案应该在教师入职前由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将教师职前接受的课程内容、学习效果、教师个体发展特点进行记录。入职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可由任职学校管理,主要记载教师职后持续发展的过程。

6、整合高校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为教师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高校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往往不能紧密衔接,教师入职前的教育和入职后的教育或是没有联系,或是前后重复,无法持续为教师发展提供动力。因此,高校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应该严丝合缝,职前教育为教师铺垫基本素养,职后教育为教师发展不断补充能量,让教师在吐故纳新中茁壮成长。

7、探索研究性职后教育模式,高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需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因此,可以选择某个适宜的课题,让教师通过选题、设计方法、收集资料、整理并整合资料、分析数据、成果成文等过程获得钻研理论、提升科研的能力。教师通过掌握科研的程序、方法可以形成并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能力。为激发教师兴趣,可以让教师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立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和科研能力。也可以讨论一些教育热点问题,让教师提升由现象上升为理论的能力。教师在职后教育中共同探讨,相互切磋,辩驳观点有助于打开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式的职后教育课程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能针对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实效性强,见效快。

三、结语

总之,高校教师职后教育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宜,注重因材施教。职后教育虽然具有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课程上自由度大,相对灵活的特点,但也容易脱离实际,无法满足成长中教师的需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不断探索和总结更合适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高校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作者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