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6月7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日益临近,“高考”一词的关注度又开始逐渐升温,整个社会的注意力也开始转向这一年一度的“大考”上来。自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可以说,年年有高考,年年有不同,历年的高考折射出了社会发展的轨迹。本期《八廓街》,我们就通过老师和学生不同的视角,来聊聊高考。
观点
曹秀华:高考是学生改变命运的契机
任教于拉萨中学的曹秀华是1996年参加的高考。现在已经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回想起自己的高考经历,曹秀华说,当时班上的同学大都来自农村,为了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只得借高考一拼。
不同于现在的高考动员,高考前,曹秀华的班主任为他们读了一篇文章叫《除了奋斗,我们别无选择》,把班上的同学都感动哭了,同学们也更拼了。那时候,曹秀华他们的高考口号是“脱皮掉肉迎高考”。
曹秀华回忆道,为了高考,晚上12点睡,早上5点起都是常态。当时他们班上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有同学竟然在跑早操的过程中睡着了。同学们以为他昏过去了,送到医院发现他打着呼噜。医生说就是因为太累了,缺乏睡眠。
谈及高考,曹秀华说,学习本就不是轻松的事,学习是辛苦的,但不是痛苦的,没有辛苦必有痛苦,有辛苦才有快乐。高考是学生改变命运的契机,是通向成功拥有更多自由与尊重的相对轻松的途径。但不会绝对化,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希望学生们重视高考。
24年前的高考改变了他 也让他机缘巧合来到西藏
1999年从湖北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的陈伟,刚刚大学毕业就遇到山南市引进教师,从湖北来到山南,在这里开启了教学育人的神圣工作。20年来,陈伟已是天津大学硕士、高级教师、西藏首届基础教育名师班导师、自治区兼职教研员、市级名师,获得各级各类荣誉20余项。
1995年,陈伟在湖北省汉川一中参加高考。那时大学还没有扩招,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对农村孩子来说,高考几乎是华山一条路,学习压力特别大。
陈伟回忆,那时候,大多数学生每天5点多就会起床,从食堂买两个馒头和一碗稀饭直接去教室,吃完后碗筷就放在抽屉里。“上午第四节课下课铃声刚响,我们就拿起碗筷直冲食堂,路过水管时随手冲一下碗筷就当是洗碗了。每每想起这些,再看到我的学生下课急匆匆跑向食堂时,就非常理解他们。”陈伟说。
等待的日子总是很漫长。期盼与煎熬中,1995年7月7日终于到了。陈伟说可能是心急和紧张,排队进考场的时候感觉天气特别热,也顾不得观察周围人在干什么,他嘴里一直默念着《沁园春·雪》。“进考场心就静下来了。开考后按照演练过千百遍的程序开始做题,考完走出考场仿佛大病初愈,虚脱了一般,脑子里一片空白。”
陈伟说,如果没有参加高考,如果没有上大学,今天的他可能会和父辈一样在农村生活,种植水稻和棉花,几乎不会离开中洲农场。高考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学习开阔了视野,让他有了更多的想法。“因为经常干农活锻炼的原因,我身体素质很好。大学期间足球、篮球都入选了系队,还两次获得学校运动会400米冠军。可能在体育活动中为化学系作出了贡献,1998年12月,经系书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9年毕业想走出湖北到外面看看,机缘巧合下就来到了西藏。”陈伟说。
第一届学生让他印象深刻 几乎全部考上了本科
最初的时候,陈伟被分到了琼结县中学教初三化学。一年后,因山南地区第一高级中学急缺化学教师而调入该中学。回忆那时的教学生活,陈伟也感触颇深。
说起带的学生,陈伟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第一届学生。那是山南地区第一高级中学的理科重点班,学校期望很高,陈伟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那时候的晚自习是晚上7点40分开始,我要求学生7点到教室,陪他们一起备课学习。学生们也非常自觉,互相之间比赛学习。后来听说当时有些学生坐久了,屁股都磨破了,听得我心里满是歉意。”陈伟说。
次仁洛桑来自琼结县加麻乡,初三时在陈伟的班上,陈伟调入山南地区第一高级中学后,进入高中的次仁洛桑又分到了陈伟的班上。次仁洛桑的成绩很好,当时陈伟和上海交大的志愿者管宇老师为把他培养成山南地区第一高级中学第一个考入清华或北大的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
2003年,陈伟的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高考前两周,陈伟就把学生往教室外赶,不准课余时间呆在教室学习。2003年6月7日,陈伟目送学生进考场,比学生还紧张的他留在草坪上照看学生们不能带进考场的物品,同事间聊天,陈伟都无心应答。
6月9日高考结束,听学生说一切顺利,心里的石头才落地。学生几乎全部考上了本科或重本。遗憾的是,次仁洛桑尽管是山南第一名,但没有考上清华、北大,去了西南财大。
他对第一届学生本身印象深刻,尤其很多琼结县加麻乡的学生。班长催成旦增动手能力很强,现在是山南市人民医院的外科大夫;成绩不突出但很幽默的边巴次仁现在是西藏电视台藏语节目主持人……现如今,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陈伟总会问:“有加麻来的学生吗?”
20年间带了7届毕业班 高考也在随着时代变化
高三学习生活总是紧张的,教他们知识,陪他们高考,陈伟被这种情谊深深感动。
2011年毕业的洛桑卓玛,来自山南市乃东区颇章乡,自幼随姑妈生活。她从初中开始就利用假期在工地上打工,补贴家用。高考前夕,因学习压力大导致洛桑卓玛突发神经性头痛,在病床上疼得汗水湿了衣服,但她仍然坚持看书学习。最后医生都看不下去了,强行让陈伟把书籍带走。后来,洛桑卓玛考入了西藏大学,现已回到山南工作。
随着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陈伟多次承担毕业班教学工作。工作20年,已经带了7届毕业班,很多学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走在街上,不经意间总会有人叫一声“老师好”。“一声声的‘老师好’让我充满了慰藉,这是老师的最大成就。”陈伟说。
谈及高考的变化,陈伟说,现在高考准备工作和他带第一届学生(2003年)时有很大区别。那时的学生自备文具,最普通的2B铅笔、尺子和黑色签字笔,没有手机,安检主要看有没有夹带小抄,随身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就可以了。现在高考工具都是专用的,有高考专用笔,专用文具,专用文具袋,都由学校统一配发。安检非常严格,金属制品都要严格检查,包括手机、手表等。
从考试内容来看,最大的变化是题型和题目设置。陈伟说,整体上看试题难度降低了,但灵活性越来越高,特别是实创新题。考题由以前的“双基”到现在更注重“三维目标”以及“核心素养”,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考题与时代、社会、民生百态的关系越来约密切,考题中随时能体现家国情、使命感和时代感,死记硬背填答案的题目越来越少。激活思维,关注核心素养的题目越来越多。
2019年高考即将到来,陈伟希望广大考生心想事成,金榜题名。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